围绕“方便群众办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在我市各地紧锣密鼓进行着:在嘉善,工商行政管理局通过实行重大项目预登记和筹建登记制度、审批事项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登记代办服务等举措,市场主体准入环境进一步优化,公司新设立登记由原来的承诺3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在秀洲,食品药监局通过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餐饮服务许可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餐饮许可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减少为4个工作日……这些行政审批的“瘦身”,优化的是公共服务,带给群众的是实实在在的便利,在此之外,行政审批还需“塑形”。
行政审批,通俗点说,就是各个部门盖印章,因之前程序繁杂广受诟病,有报道说,外地一家知名企业,耗时4个多月,跑了十多个部门,盖了20多个公章,花了十多万元,目前仍未“备齐”办理厂房房产证所需的全部材料。不仅是企业,在北京工作的育龄妇女王梅怀孕,全家人为此一起行动办生育证,在老家和北京来回奔波盖了30多个红章,复印资料达50多页。如此这般的行政审批,看起来只是在折腾着群众办事,实际上是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是观之,我市各地的行政审批改革非常及时,它顺乎民意,关乎发展。
行政审批“瘦身”之外,我们还需要“塑形”。所谓“塑形”,首先在于行政审批的标准化建设。行政审批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事关各部门利益的调整,有利益作祟,难保各种审批事项以各种借口“卷土重来”,一旦如此,“瘦身”成效就会反弹。这就需要行政审批改革推进过程中,以制度来确保行政审批的标准化,向社会公开,接受各方面监督。“塑形”的方向在于,从“重审批”向“重监管”的转变,各部门的工作重心应向制定规则和强化监管转移,以往的管理方式向着宽准入、严监管转变,如是才能更大地激发人们创业办事的热情,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行政审批改革等不得。减少审批环节,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更多地做好服务,让市场上能管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管住该管的事情,少一些事前审批,多一些事后监管和服务,即便是需要审批的项目,也应该有标准化的审批流程和时限。唯有如此,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才具备基础,经济才会迸发出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