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10年10月26日,重庆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公共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207名专家组成团队,对重大、疑难、复杂的公共安全事件或刑事案件把脉,必要时可出具专业技术鉴定意见书,为相关司法行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面对各种公共危机、公共事件,缺乏专业化眼光、系统化素养的处理方式和手段,只会使群众距离真相越来越远,让小问题上升为大矛盾,降低行政效率,弱化公信力,应该及早纠正。
院士领衔把脉公共安全事件,是一个积极尝试。专家对公共事件和危机的认知能力比公务人员高,处理手段更专业化、科学化、智能化,因为是第三方认定机构,也更让人信服。所以,这种裁定和认定,能在第一时间,让裁定接近真相、吻合规律,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8月30日,重庆市高新区二郎高速路口,一公安协勤员在纠正某货车违章行为时被碾压死亡。医学专家在勘测现场后,科学严谨的检验报告及数据分析揭示了当事司机明知挂住协勤员仍不停车致其死亡的真相。这种情况表明,即使是鉴定人的个别不良动机,在科技手段面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认定公信力和效率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在任何国家、任何法系,科学技术的力量都是推动司法走向“不枉不纵”目标的重要因素。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公共安全事件或刑事案件,相关职能部门让行政力量一马当先,独自评判,往往难以取得让公众信服的客观中立的鉴定结果。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委员会,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显然会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提升司法公信力等方面有更积极的作用。
风险社会里,人们呼唤司法的公信力,单纯依靠司法部门的鉴定,难以百分之百地承载老百姓的期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技术检验、鉴定是司法机关自身无力完成的,特别是一些超出刑事现场技术之外的重大疑难问题。面对社会管理、社会信任、网络围观等新问题,理应有更新更有效的手段出现。让院士领衔把脉公共安全事件,是社会管理手段与时俱进的尝试,也是社会管理智能化、专业化的体现。拄上科学的“拐杖”,司法活动和社会管理将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