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体罚。他四个孩子中的三人被北大录取。他的行为遭网友及专家质疑。萧百佑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并表示“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据说,萧百佑当年考上名牌大学,也是“虎妈”打出来的。
从访谈中看,“狼爸”因为教育成功,显得有些高调,也不乏大量粉丝。我却认为对“狼爸”教育娃儿的认识,我们不应简单化,因为对孩子教育应因人而异,这就是因材施教,绝不能用统一模式,把个别的偶然成功,当作我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模具”。比尔·盖茨能辍学创业成功,换第二个人处同一个环境中,便不会有他那么幸运,如果都拿着他成功的“模具”去简单浇注自己的前途,那就是东施效颦。这位“狼爸”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科学”的一面,但对别的家庭,别的性格的孩子来说,或许反而会“打”出很多问题。
况且,我们对孩子是否成功的评判依据未免过于简单化。什么叫成功?教出或者说“打出”三个北大学生,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吗?我看未必吧,实际上也有不少名牌大学的学生到头来还是平平凡凡、碌碌无为嘛。孩子将来是否成才,与所上大学关系密切,但绝非唯一关联环节。未上名牌大学的学子,一样可以通过环境的营造、个人的努力、机会的垂青、父母的引导而成为有才华、有建树的成功者。培养一个孩子,是要从小培养他的人文素养、人格品质,以及社会责任与社会适应能力。萧百佑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看,不像是在培养温情款款的孩子,倒颇像是车间里一名手拿“模具”的工人在浇注着一台机械产品。
当前社会,不仅是小孩空间,就是在大人世界,这种替人作主的气氛一直颇浓。我们的民主意识和对人性的尊重,似乎仍停留在嘴巴里。大人喜欢按自己的独断想法替孩子们做决定,决定什么是快乐,什么不是快乐。在这种决定中,很少顾及孩子们的感受,更没有习惯去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去征求他们的意见,使得我们的教育缺失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从小就是十分残酷的分数竞争。这样长期发展下去,把孩子逼得眼睛近视越来越深、年龄越来越小;身上的书包越来越沉,脊梁越来越早弯曲;课外补习班越上越多,兴趣爱好班越来越广;早晨起床越来越早、晚上睡觉越来越晚……
孩子稍一考分“落后”,往往就被无情而冷冰冰地划入“差生”阵容,没有给你戴“绿领巾”穿“绿校服”,没有赶你在教室外考试,没有像萧百佑这样给孩子“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就算你走运了。这种现象,均是我国教育“重智轻人”的倾向所致。只要有才华,思维敏捷,科科高分,即便人文情怀呈现沙漠化,甚至道德观与价值观低化或扭曲,这样的“高分得主”照样可以一路吃香的、喝辣的。一旦考上北大清华等中国名校,立马附加更多荣誉。至于以后他们是否真正迈向成功,没人愿意去真正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