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近日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第一过渡时期的数值,来说明PM2.5指数的污染危害。
细颗粒物PM2.5是形成灰霾天气的“元凶”,它能穿透鼻纤毛等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结构,深入呼吸道直至肺部,诱发肺部硬化、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疾病,同时,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具有毒性的元素吸附在PM2.5上进入人体,更加大了它的危害。同样的空气状况,用较高的标准来评价,得分可能比较低,用较低的标准来评价,得分则可能较高。过去我国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没有PM2.5,人们有时不得不面临一个难言的尴尬——明明天空灰蒙蒙的,但权威部门提供的环保监测数据却显示“空气质量优良”。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在实施空气质量达标计划(有的地方叫“蓝天计划”),每年的蓝天达到了多少天,在全年中占到了某个比例,“蓝天计划”就算胜利完成,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个耀眼亮点。实际操作中,某一天到底算不算“蓝天”,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说了不算,在城市短暂驻留的游人、过客说了也不算,权威部门的专业测评结果说了才算。由于国内城市用以评定“蓝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未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致使不少地方的空气质量虽然“达标”,“蓝天”却一点儿也不蓝。如大气环境专家所言,如果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必然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评定标准,有可能使城市蓝天数量明显下降,使不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变得十分困难——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会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环保部门空气质量监测如果继续对PM2.5视而不见,无异于掩耳盗铃。完成“蓝天计划”固然重要,正视PM2.5污染加剧的严峻现实无疑更加重要。国家准备将PM2.5纳入监测评价指标,大幅度提高空气质量检测标准,提高“蓝天计划”达标的门槛,这是对以往一些地方“重达标、轻指标”的环保观和政绩观的及时纠偏,值得为之击掌叫好。
可以预计,随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提高,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因此必将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将空气质量监测过程和监测数据进一步向社会公开,都不能继续拖延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