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9月份经济运行数据: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4%,非食品价格上涨2.9%。CPI同比涨幅自今年7月达到6.5%的峰值后,连续两个月小幅回落,8月份回落至6.2%,9月份进一步回落至6.1%。鉴于此,众多专家表示CPI走势的“拐点”已经出现。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他同时认为,后期CPI将高位趋稳,回落的幅度不大。
CPI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这个成果来之不易。为稳定物价,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终使物价涨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让人甚感欣慰。不过,所谓CPI“拐点”需要理性看待,切不可过分乐观乃至掉以轻心。
CPI出现“拐点”,仅仅指CPI同比涨幅出现小幅回落,而不是指物价本身已经趋稳,更不是指物价呈回落态势。要知道,“同比”是指与去年同月的CPI作比较,由于去年同期我国CPI数字逐月升高,即对照的“基数”越来越大,因此,今年8、9月份CPI同比涨幅出现回落,并不表明物价已经停止上涨的步伐。相反,如果看“环比”(与上个月比)数据,今年9月份CPI比8月份上涨0.5%,说明物价总水平仍在不断攀升,这与人们的切身感受相一致。
更值得注意的是CPI呈结构性上涨:虽然9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6.1%,但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3.4%,为CPI涨幅贡献了4.05个百分点,占比66%。这样的结构性上涨对谁的影响最大?当然是低收入群体。收入越低的人,其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大。与此同时,9月份消费品价格上涨7.3%,远高于服务价格3.0%的涨幅,众所周知,收入越低的群体,其购买消费品的支出比重越高,购买服务的支出相对较低,高达7.3%的消费品价格涨幅,严重影响着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实际上,作为统计意义上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个大而化之的CPI数据就像平均工资一样,并不能反映各社会阶层的实际压力和切身感受,甚至与很多人的实际情况相脱节。CPI统计按照社会人群的平均消费支出结构来确定其统计权重,但是,如果按照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消费支出结构,专门统计一下穷人的CPI,相信其数据将远高于平均CPI,穷人CPI的“拐点”远没有出现。其实,一些地方的统计部门正在试着这样做,比如北京市,除了发布年度平均CPI,还同时发布低收入阶层CPI,后者也确实高于前者。
CPI同比涨幅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只是表明物价调控取得了一个阶段性小胜,切不可为这种“回落”沾沾自喜,更不能被所谓的“拐点”遮蔽双眼,而应该清醒认识到物价仍在不断上涨,食品等基本消费品的涨势惊人,让普通民众叫苦不迭。还应认识到物价上涨的基本因素并未消除,调控物价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因此,无论从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体恤普通民众的生计角度,物价调控都不可放松,也难言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