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二论学习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讲话

2011年10月13日 10:02 [ ] [打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百年历程,精辟论述了爱国主义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真诚召唤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共同奋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古老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民族苦难空前深重,爱国主义传统在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奋斗中得到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时代进步洪流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旗帜始终在民族复兴征程上高高飘扬。

  “吾人之主义,可大书而特书,曰‘爱国主义’”。100年前,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舍财”,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100年来,一代代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沉忧患、对现代化理想的美好憧憬,不怕艰难困苦,甘于牺牲奉献,“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壮丽史诗。

  无论是在“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革命岁月,还是各阶级阶层踊跃参与建设和改革的火热年代,无论是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危难关头,还是在合力办好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荣耀时刻,“振兴中华”总是响遏行云的时代强音,“民族复兴”总是激动人心的美好梦想。百年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忠实代表。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力量领导下,爱国主义精神在传承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极大增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动员最广大社会力量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促进着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建设,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

  百年沧桑巨变,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命运转折。“积人成国,国人一体,强弱存亡,责任在己。”历史启示我们,国运的兴衰浮沉,影响个体的安危荣辱。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进程中,个人命运已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个人发展已与民族发展融为一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

  未来征程上,我们一定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慈善总会的“透明口袋”让人看不明白 仅有好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
·一样的梦想一样的精彩 残疾人运动赋予体育更深厚的精神内涵
·汇金增持,投资还是救市?此举在股市低迷之际引发市场的丰富联想
·新华网评:沃尔玛店大欺客就该“严打”消费者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