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阳光明媚,读了几则新闻,心情也很敞亮。海宁市司法局在官方微博发布01号微博公文,这是全国首条用微博发布的和纸质公文具有同样行政效力的公文;秀洲区全面推行勤廉公示制度,300多名干部亮出家底,接受群众监督和测评。这些反映的是各地在政府信息公开上的举措,显示出他们与群众沟通的愿望与诚意。
时至今日,说起政府信息公开来,恐怕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尽管在2008年,我国正式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透明度,保障了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但信息公开在实践中,还是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在某些时候,一些地方信息公开听上去挺舒服,看起来很美丽,但总感觉隔了一层玻璃门。造成这种情况,话分两说,一种是有关部门的“懒”政,或者说是不愿意去公开,另一种是有的部门有公开的意愿,但存在方法上的困扰,造成信息公开受阻。此次海宁微博发布公文、秀洲勤廉公示,虽说信息公开的形式不太一样,但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和勇气,而这些传递出的是他们信息公开的诚意。
不敢妄说,海宁通过这种微博公文,就让政府信息和公众之间交流无障碍;秀洲区的这种勤廉公示制度,就可以“包治百病”,但这种姿态让我们有理由去期许,因为诚意是信息公开的支点。有了信息公开的诚意,才会有信息公开的动作和追求。作出这种预判的基点在于,政府信息公开是不可逆的,而政府信息应如何公开?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还需要做哪些努力?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海宁、秀洲正是在对问号尝试着解答。这是艰难的过程,需要缓冲期和试验田。就说海宁的微博公文吧,哪些可以公开,哪些不能公开,公开到何种程度,能否满足公众需要,发布者如何把握?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修正完善,问题可能还有千千万,但微博公文透露出的诚意劲儿,足以支撑信息公开的前进脚步。
政府信息公开做得好不好,既有赖于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的自觉,更取决于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面对他们的诚意,公众参与的第一步,我想应该是善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