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 > 我们的价值观 > 画乡风采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唐杏生

2012年5月14日 14:16 [ ] [打印]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自己残疾以后才知道残疾人的痛苦,他们难受,我也难受,他们开心,我也开心。只要我有能力,我一会帮助他们。---唐杏生

  唐杏生,男,1953年9月出生,油车港上睦村人,秀洲区半岛生态农庄创办人。

  阳历三月中旬,还带着微微的凉意。

  油车港镇上睦村,一个寻常的午后。

  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尽头,是一个幽静的所在。一个占地近300亩的农庄,取了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半岛”,许是取其三面环水之故。这个时节,桃花和油菜花都未曾怒放,经历了厚重的严寒,田野枝头正在吐露着新绿。乍然看到一丛丛鲜红的草莓,在覆盖着薄膜的大棚中若隐若现,新鲜、朝气,让人满怀欣喜。

  据说这种硕大的、艳红的草莓在春节前售价高达60元一斤,能拥有这么多亩草莓的主人,想必是位成功人士了。这样的人会给人什么印象?腰缠万贯?颐指气使? “你们好啊,欢迎欢迎!”缓缓走到眼前的“答案”却让人半天没缓过神来——那么平凡的一个人,半岛农庄的“庄主”,衣着极其普通,浑身上下甚至隐隐散发着泥土气息,活脱脱一位刚从农田里忙完回来的老农。

  他叫唐杏生,土生土长的上睦村人,年近花甲。

  他有着传奇一般的人生经历,他的故事被乡亲们广为流传。他从人生的巅峰突然跌至谷底,却又奇迹般地再度崛起,这中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才成就了今天的“庄主”。

  他有着海一般宽广的胸怀,帮困助残对他来说是长年累月都在做的“小事”,至情至善的他,被朴实的乡邻称为“好人老唐”。

  有谁注意他行走时微微颠簸的身影?有谁明白他十多年来一直受着病痛的困扰?有谁清楚他的视力只有0.01,普通人哪怕近在咫尺,他也无法辨别其面容。

  百折不挠,他的经历如波涛般起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古话说的一点都没错。40多年前,还是个十几岁少年的唐杏生早早地分担了家里的重担。在一次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中,他的腰椎严重受损,落下了残疾的病根。当时,他并没有在意这些,经过多年奋斗,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户,据称当时的资产就以百万元计。那个年代,“万元户”都不多见,唐杏生笑称:“在那时的嘉兴,我可能算得上‘首富’。”

  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发家史”,并非惊心动魄却相当波澜曲折。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的经历并不罕见。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人们的心。唐杏生与其他4位村民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厂,生产的服装销往全国各地。可是由于经验不足,服装厂在经营过程中,损失了大批成品,到1985年就倒闭了。唐杏生没有气馁,经过市场考察后他迅速决定转行,向朋友借了一笔钱和妻子一起经营家庭作坊,专为当时的嘉兴丝绸公司等服装企业烫制塑料包装袋。

  有一种斜角挂衣袋在当时十分紧俏,很多服装企业都抢着购买。但因为这种挂衣袋制作工艺复杂,一般加工企业都不敢问津。唐杏生经过3昼夜奋战,一举攻克“弧形烫制”难关,成功生产斜角挂衣袋,因其质量过硬且价廉物美而赢得极好的声誉。一时间,挂衣袋的订单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嘉兴丝绸公司甚至将他的家庭作坊纳入了服装护衣套定点制作单位。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唐杏生的家庭小作坊已经发展成小企业,工人增加到20多名,并增添了不少先进工艺设备。1991年,他又与美国客商签订协议生产环保塑料袋,这在当时算是“吃螃蟹”的举动。后因政策原因,塑料袋生产停滞了。唐杏生第三次转行,改办包装塑料厂。

  虽然很辛苦,但日子过得越发红火,全家人兢兢业业地经营着塑料厂,想不到有一天会遭遇阴霾。

  1992年6月,唐杏生因车祸导致原本行走不便的右腿撞成粉碎性骨折,辗转嘉兴第一医院等8家医院,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他连续住院长达4年之久,先后做了6次手术,总算保住了右腿。虽然比左腿短了5厘米,但好歹能走路啊。唐杏生劫后余生,心存感激,在住院过程中结交了一大群医生朋友,也为他日后的扶残帮困埋下了伏笔。

  腿伤只是折磨的一部分。因为车祸影响,他的一个眼睛视力只有0.01。“当时我心里简直凉透了,想想活在这世上怎么那么难啊?真的,那次车祸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时隔近20年,唐杏生谈起往事依然感慨万分。好在他向来就是个坚强的人,挺过最初的痛苦后,他坚定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事业中断了不要紧,只要活着什么都可以重新来过。

  俗话说,祸不单行。1995年的某一天,因药物副作用,他的视网膜突然脱落了,一夜之间如坠无底深渊,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家人非常担心,生怕他承受不住一再的打击。出乎他们意料之外,这时候的唐杏生反而异常平静。“我当时想,反正已经是残疾人了,残疾程度有多深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这没什么可怕的。”一边治疗,一边打理工厂,一年后复明的唐杏生又开办了一家喷水织机厂。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又失明过一次,并且一直被腿伤的疼痛折磨着。

  近年来,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让唐杏生动起了发展效益农业的脑筋。他将目光盯在上睦村大片被闲置的农田上,并投入多年积蓄,在政府的资金扶持下承包了近300亩田地开始经营高效农业,并建起了半岛生态农庄。

  草莓、葡萄、虫子鸡……基地的种植项目花样繁多,同时还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分为水果种植、家禽放养、综合水产养殖等不同区块,生产过程完全采用生态循环模式,全面实行资源综合利用。一路走来,他按照多元化的生态农庄模式用心经营。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还收留了一群残疾员工。

  上善若水,他的胸怀如大海般宽广

  上睦村的村民都知道唐杏生的半岛农庄里有一位智障员工,他叫什么名字没人清楚,只知道30岁左右,姓吴,他是两年前老唐从桥洞下“捡”回来的流浪汉。2009年秋天,当地人经常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上睦村一带徘徊,有时就随便睡在桥洞下。这种情况司空见惯,村民们都没放在心上。流浪汉的一个老乡不知从哪里打听到,半岛农庄的老唐是个热心肠的人,就想把他送去“碰碰运气”。“我看他还年轻也很可怜,就很想收留他,也不管他是不是低能。如果没人管他,他可能会饿死。”唐杏生说。

  在半岛农庄,小吴一待就是近3年,做着喂鸡等最简单的活计,住在农庄的房屋内。一日三餐有了着落,再也不用风餐露宿。小吴虽然脑筋不那么清楚,却也明白“老板”对自己很好,在农庄的生活平静而快乐。可是“老板”唐杏生却在思考一个问题:总得知道他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他家里还有什么人,要想办法送他回家。

  2009年12月,春节快到了,唐杏生的女婿蒋全忠设法了找到一些关于小吴来历的线索,从老乡处查访到他是江西南昌人,于是花了2000元雇了一位江西老乡开车带着小吴踏上慢慢回家路。家在哪儿?只能循着模糊的方向挨个询问。临出发前,唐杏生再三叮嘱那位老乡一定要帮小吴找到他的家人。光车程就花了5个小时,老乡挨家挨户敲门询问。当他们好不容易找到小吴出生的那个村子,全村人都惊呆了,他们以为流浪在外9年的小吴早已不在人世。小吴的母亲看到突然归来的儿子,激动地与他抱头痛哭,全家人都不知道当初这个智障的孩子是怎么不小心走丢的。

  智障的人或许是最单纯的,谁对他们好,他们一定会铭记在心。在老家的日子虽然无忧无虑,小吴却一直惦记着唐杏生。“我要回去,帮老板喂鸡。”他经常憨笑着喃喃自语。得知原委的家人放心了,重新把他送回到半岛农庄,只在每年春节前,让弟弟接他回家过年。

  然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连续18年义务送病人去上海看病的故事。

  自己治愈就行了,何必再搭理别人的“闲事”?很多人不理解。唐杏生却说,在他困难的时候,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也要回报社会。

  因为病残而一度中断事业,最艰苦的时候,唐杏生一家曾得到好心人的白粥和油条接济,挫折没有让他产生灰暗阴郁的心理,反而让他记住了“感恩”。在他的事业逐渐走上新的轨道、在他重新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和“庄主”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帮助身边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病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们的苦痛,他完全懂。

  自己辗转8家医院苦苦寻医问药的经历,让唐杏生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孙静娟等医生结下不解之缘,这些医生平时都是“一号难求”,让人没想到的是,唐杏生将他的医生“资源”慷慨地与其他病人分享。“我自己经历过,太知道看病难的痛苦,有时候即使找到了大城市的好医院,等挂上号时已经延误了病情。”他说,更何况,周围还有很多经济条件拮据,想都没敢想去大城市看病的普通人。于是,唐杏生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他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亲自送病人去上海找他的医生朋友看病。这件事坚持做一年两年也许不算什么,可他已经做了整整18年,并且还没有间断的迹象。

  2007年上半年,马厍村杨家埭村民吴福祥因交通事故致残,两手臂无法动弹,生活一时无法自理。在嘉兴动了三次手术后,吴福祥几乎绝望了,家人也急得团团转。“我带你去上海看病!”唐杏生二话不说,立即送他去中山医院治疗,还邀请该院骨科专家亲自执刀。经过精心治疗,吴福祥的两臂已经活动自如,没有落下残疾的病根。

  “我就算倾家荡产,也要送你去看病!”这是5年前唐杏生对西湖村村民徐秀根做的承诺。徐秀根是一位无法直立行走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她只能爬行着料理生活,却毅然把唯一的儿子送去参军,唐杏生听说后感动莫名,握着徐秀根的手郑重地许下诺言。5年后,当人们再次看到徐秀根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一直在地上爬来爬去的人居然会走路了!据说,她的儿子退伍后,在市区成家立业。每当提起“恩人”,徐秀根总是泪眼婆娑,她没想到,在50多岁的时候,还能圆自己“走路”的梦想。更让她意外的是,因为唐杏生坚持送病人看病的事迹感动了医生,医院酌情减免了部分医药费,这位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妇女并没有因为治病而背负债务。

  还有一位姓沈的村民,医生曾诊断他4根腰椎碎裂,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全身瘫痪,绝望的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有一天,他去公路上与一位朋友作“临终前的谈话”。“今天见你可能是最后一面了。”这句凄凉的开场白恰好被路过的唐杏生听到,虽然并不认识,他主动上前和这位姓沈的村民搭话:“你还想去看病吗?”对方诧异地望着他点点头。唐杏生了解具体情况后,将病人的片子送到上海给医生查看。后来,这位姓沈的村民在上海经过半个月手术治疗,目前已能正常生活。……

  无法一一统计和列举受过他帮助的病人。

  唐杏生大约估算了下,迄今他已帮助过500多位病人去上海看病,除了本地人,还有嘉兴周边县市区慕名前来的求助者,最远的一位来自湖北,他无法完全记得每一个细节。这一个个听上去像“神话”一样的故事,正是唐杏生18年来经常在做的“小事”——他始终坚持这么形容这个善举。更让人动容的是,经历过困苦的唐杏生深知普通人承受不起太高的医药费,他不愿意看到他们“因病致贫”,于是尽可能想办法“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送人治病途中的交通费和食宿费,他总是默默承担,在病人一时拿不出医药费时还会慷慨解囊垫付。“我有自己的事业,不需要拿病人一分钱的‘感谢费’。”朴实的唐杏生从内心深处牵挂着病残兄弟。“残疾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们难受,我也难受,他们开心,我也开心!”这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他的心声。

  在区残联的牵头下,半岛农庄正式挂牌成为秀洲区扶贫助产基地之一。如今,农庄共收留了8名肢残者和智障者,他们每天从事着除草、修剪、喂鸡等简单轻松的工种,每月都有固定收入。上睦村村民唐有根和他智障的妻子一同在唐杏生的农庄打工,家里还有两个智障的孩子。唐有根妻子有时的行为举止让人哭笑不得,例如她会把好端端的草莓苗给剪了,白白造成损失。唐杏生看在眼里,却从来没发过火。“残疾人不容易,尤其是一家有几个残疾人,要撑起这个家更难,我们应该对残疾人更宽容些。”他常常这么说。

  在“金钱至上”的市场经济中,一个健康人也未必能做到一心为大众做好事,而肢体三级残废的唐杏生却坚持了十几年。他腿脚残疾,却有“同病相怜,构建和谐”的热情;他视力模糊,却有“为善最乐,共塑愿景”的善心。“残疾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们难受,我也难受,他们开心,我也开心!”这是唐杏生常说的一句话。 (沈洁)

  点 评:

  因车祸曾动过6次大手术,被确定为肢体3级残废的他,本应是社会给予关爱和帮助的对象,他却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创办了“半岛农庄”,成立了“秀洲区半岛助残扶贫基地”,用责任、大爱温暖着200多残疾人,书写着秀洲农民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怀!

来源: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沈圣龙
·缪惠新
·陆鑫泉
·来乐春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