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歇脚的人民公仆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时间表的,我退休了但我没有退党。--陆鑫泉
陆鑫泉,男,1948年5月生,中共党员,秀洲区新塍镇人。曾任嘉兴市郊区新农乡工业副乡长、新塍镇人民政府民政助理等职。浙江省民政工作先进工作者,2005年浙江省人民满意公务员、2006年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省“十大时代先锋”,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嘉兴市十佳优秀公务员。
陆鑫泉担任民政助理员13年来,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走村串户,一年行程近万公里,足迹踏遍了全镇133.1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全镇644户低保户、1000多户残疾户和33户三峡移民户的家境了如指掌,帮助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问题,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在他退休后,依然不辞辛劳地奔走在乡间小道,为困难户送去温暖,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至亲爱人”。
每天早晨6点起床,现年63岁的陆鑫泉便开始想:“今天该跑哪家农户商量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的事了?”“哪家在‘两分两换’工作中思想还没转过‘弯’来,需要上门做做工作?”尽管已经退休,但老陆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脚步却没有停歇,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共产党人只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
官做小了,事情却做“大”了
1992年,秀洲区实行撤乡并镇。在时任副乡长的陆鑫泉面前,摆着“上、中、下”三条路:想方设法留任当副镇长,其次是任镇土管员,或者就是做民政助理。有朋友劝他:“千万不能当民政助理,做土管员还能与有钱人打交道,吃得开,可是管民政就是与穷人打交道,求爹爹告奶奶都没人睬。”
老陆把这些好心话当“耳旁风”,他对上级说:“副镇长的职位,让比我更年轻的同志做;土管工作,也让想做这份工作的同志做;民政工作没人喜欢干,那就我去吧,我觉得在这个岗位上能多做些好事。”其实,当时镇党委经过考虑,是确定让老陆去当土管员的,然而老陆却在会前向书记表态,说什么也得“抢”过民政助理这个位子。
从副乡长到镇民政助理员,陆鑫泉的官越做越小,可事情却越做越“大”了。在他担任民政助理员的13年里,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走村串户,一年行程近万里,用自己的诚心与爱心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他把温暖送到群众面前。有下岗工人曾写信给前任嘉兴市委书记陈加元,感谢老陆雪中送炭;也有三峡移民曾投书媒体,感谢老陆细致入微的关心与帮助。
地位改变,工作改变,但思想不变,境界不变,态度也不变。正是怀着对个人利益得失从不计较的平常心和对人民群众赤诚的爱心,老陆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更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遇到老陆,我们家真的有救了
2002年3月,新塍镇下岗女工张定立家遭遇了接踵而至的不幸。先是她被医院诊断出先天性关节发育不良引起股骨头坏死,接着丈夫失业,也被发现患有股骨头坏死病症。生活的艰辛和伤病的折磨,使张定立一家陷入了困境,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障。无奈之下,她鼓足勇气抱着一丝希望去民政办求助。
“本来我想找个熟人,这样事情好办点,可是一去打听发现人已经调走了。我想,这下完了,抹抹眼泪准备走。”张定立说,就在这时,陆鑫泉叫住了她。“你有什么事跟我说也是一样的。”陆鑫泉对张定立说。张定立表示,当时她已经走投无路,心想着死马当活马医,就把情况说了。回家后,心里也没有底,不知道事情成不成。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张定立一辈子都忘不了。“第二天我就接到了老陆打来的电话。”她说,老陆告诉自己,他已经向分管工业的副镇长反映过,正在给她的丈夫找合适的工作;第三天,老陆为她办好了《残疾证》;一个星期内,老陆已经为其丈夫联系到了工作……“那几天,我是哭着变笑,笑着变哭。遇到老陆这样的人,我们家真是有救了。”张定立激动地说。
在新塍镇,没有贫困户不认识他
“陆师傅是个好人,我们全家都忘不了他的恩情。”如今,一提起陆鑫泉,沙家浜村村民陆雪根就有说不完的话。陆雪根一家生活困难,父亲中风、母亲有心脏病,46岁的哥哥从小痴呆,全家只有陆雪根一个劳动力。当时,陆家住的还是破旧的老房子,全家年收入才两三千元。陆鑫良得知情况后,特意帮助陆雪根申请了危旧房改造,建起新房。
“他为了我家建新房跑来了好多次,下大雨也照来不误。看到我中途没钱要停工,陆师傅又帮我筹集资金;看我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又帮我买了彩电;看我要照顾家人走不出去,还给我搭了鸡棚,买来鸡苗养殖……大家都说他是标准的人民公仆,在我们这里口碑好得不得了。”陆雪根说。
帮助贫困户进行危旧房改造,老陆共做了6年,涉及到全镇150多户人家。这些人家每家都装在老陆心里。有的贫困户不知道怎么利用补助进行房屋改造、不知道怎么找施工人员,老陆就帮忙找泥水工、木工,帮他们签施工合同。完工一户验收一户,资金兑付一户,保证贫困户住上舒适的新房。
村民王彩娥与陆鑫泉结对了十几年,她有一个不幸的家庭,自己和孩子双目失明,丈夫的工作也很不稳定。多年来,这家人的生活一直牵动陆鑫泉的心:发大水了,王彩娥家是否安然无恙?春节到了,她家有没有钱买年货?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哪里有盲人学校?不用王彩娥开口,陆鑫泉都会一一帮助妥善解决。如今,王彩娥一家不仅享受了低保,还享受到了困难补助,这都是老陆为其奔走申请得来的。
在陆鑫泉工作时的新塍镇,没有他不认识的贫困户,也没有哪个贫困户不认识他。“我是最基层的民政干部,我不关心他们,那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又怎么体现呢?”陆鑫泉说。
遭遇阻力,办事合情合理让人服
民政工作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时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遭遇困难甚至是巨大的阻力。面对困境,陆鑫泉所坚持的理念是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我心里有数,反正没有做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不管受什么委屈,只要我合情合理地处理好,老百姓就会心服口服。”他说。
1998年,新塍镇政府为了改变骨灰盒入土建坟的旧习,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一个安息堂。可有的老人却坚持要“入土为安”,迷信的更不愿放弃所谓的“风水宝地”,群众对改革举措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致使工作一度进展缓慢。老陆了解到情况后深入居民中间,查看坟头,忍受住冷嘲热讽和埋怨咒骂,说明改革的道理和带来的好处。有15户人家立场强硬,老陆以硬对硬,亲自参与,依法将骨灰盒从土地中挖出,存放到安息堂,在全镇树立了新风俗。在老陆等人的努力下,目前新塍镇的骨灰盒在安息堂的安放率达到100%。
情暖移民,他成为至爱亲人
2000年10月,第一批三峡移民来到新塍镇。陆鑫泉知道,三峡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的建设大局,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安家落户不容易,如何妥善安排这批新居民,成了他心中的大事。
在三峡移民到来以前,老陆与村干部就一起对安置工作进行反复调查研究:要安排建房基地,就近有田地,能通电、水、路等条件……要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家。第一批三峡移民中有个30岁的单身汉,眼睛有残疾。在他离开家乡时,当地干部拉着他的手不无担忧地说:“你这个老小子,今后可咋办?”谁料想,来到新塍镇后,这个单身汉的生活比原先好了许多。一到嘉兴,陆鑫泉就把他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让他进入当地包装厂工作,使他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
三峡移民彭余在给嘉兴市政府写的表扬信中说:“民政办的陆鑫泉为我们东奔西跑,使我们能够在新的家乡安居立业……”可不是,陆鑫泉为三峡移民“东奔西跑”,把50余名移民安排进企业,解决了移民们的生活问题,又为移民子女争取到每个学期800元的补助解决了孩子们的求学问题……而落户新塍镇的150多名三峡移民一直都把老陆当成至爱亲人,有事就找老陆商量,有难就求老陆帮忙。如今,这些三峡移民的子女都亲切地叫陆鑫泉为“陆爷爷”,陆鑫泉也常常抽周末和清晨的休息时间去看望他的这些“亲人”,碰到问题大伙儿还会坐下来一起交流沟通。由于移民工作做得出色,新塍镇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先进集体。
发挥余热,退休了还不歇停
2008年7月,陆鑫泉光荣退休。照理说,辛苦了那么多年,应该好好歇歇了,可陆鑫泉却怎么也闲不住。当时,新塍镇正对镇区和农村新建造的房屋、马路、工业区进行门牌编制和地名核实,老陆二话没说报名要求参加。当时,他与另外两名老教师分在一个组,负责工业区及老镇区的门牌编制和地名核实。“我一看那两人比我年纪还大,就利用了一下手里的小小权力。”老陆不由分说地安排两名老教师负责跑老镇区,这样他们可以不用太辛苦,而他自己则负责路途偏远的工业区,每天一大早便要骑着电瓶车出发。
进行门牌编制和地名核实时正值酷暑天,老陆时常走家串户或者在五六十度高温的路面上丈量路长。“根据要求,沿路每隔4米就要编个号,也没啥先进设备,只能人工丈量。”往往一天工作下来,他已经成了个“水人”。
门牌编制也会遇到困难。不少人对“4”、“14”这类数字比较“感冒”。有一次,蓬莱社区鸟湾弄的一户居民冲着老陆“发飙”:“‘44’号?这个数字太不吉利了,不许钉,谁敢钉我跟他拼命!”老陆哭笑不得:“它就是个数字,没有别的意思,再说别人也有分到这个数字的,没什么关系呀。”说了很久,上门多次,居民才被老陆的诚意所感动,同意钉上门牌。
2009年9月,门牌编制工作结束。2010年3月,新塍镇又启动“两新工程”试点工作,老陆又应邀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沙家浜村,投入到“两分两换”工作中,做居民的思想工作,调解产生的矛盾纠纷……记者感言:在结束访问时老陆曾说:“我不比工作轻松不轻松,不比收入高不高,就检查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对得起组织,对得起老百姓。所以下岗工人生活有困难找我,三峡移民养猪求经验找我,贫困户改造危房找我,残疾人想谋生计也会找我。他们都相信我、认可我,家里有什么事总是第一个想到我,这让我特别感动。”言谈之间,他流露出对目前现状的满足。
成龙有首歌唱道:“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陆鑫泉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却“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把普通的事做得不普通”。这个平凡的共产党员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那颗默默地向百姓奉献的最真最善的心以及淡泊个人名利的处世态度。(毛晓宇)
点 评:
四十二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只为民。本可以安度晚年、享天伦之乐的他,却始终不忘为民服务的使命,甘为人民的公仆。无论是“两新工程”,还是第六次人普,我们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