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即将拉开大幕。继去年的“电话订票”后,今年铁路部门又推出了“网络购票”服务。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近来嘉兴站、嘉兴南站通过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售出车票张数比例逐日增大,目前已超过20%。应该说,购票方式的多元化使不少人免去了彻夜排队之苦,实为方便旅客之举。然而,从目前的实施效果看,“网络购票”仍有值得优化之处,政策补丁必不可少。
评价一项政策的好坏,不仅要看其惠及人群的多广,而且还要考虑实施过程的公平性。当我们为“网络购票”带来的便捷、舒适而欣慰不已之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项服务在细节设计上仍值得改进,否则可能会增加“弱势”群体(这里的“弱势”群体既指财富地位上的,如农民工;也包含“知力”因素,像中老年人)的回家难度。
首先,相较于大学生、城市白领等“返乡流”而言,农民工的经济条件相对拮据,生活环境较为简陋,能否有条件长时间地盯着电脑上网订票都是个问题;其次,部分中老年人群,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甚至都没摸过电脑,更遑论“网上购票”了。加之系统规定,网上订票30分钟内不完成在线支付就算自动放弃,而这些人中有不少连网络银行账户都没有,不找人帮忙几乎没法通过网络买到票。
更为关键的是,“网络购票”的预售期比普通窗口要早两天。这种“起点不公”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那些不能或不会上网的人排队买到票的机会就愈发减少了。这绝非危言耸听,记者在市区不少铁路春运临时代售点了解到,“网络购票”的实施使得窗口买票的成功率明显降低,有不少旅客排了十多个小时队后,好不容易挤到了窗口,却被告知“没票了”,以致部分人无奈地选择节后回家。
事实上,相比“技术控”们的欢呼,这些群体的无奈与叹息更值得关注。而要想弥合由“网络购票”所产生的“技术鸿沟”,一方面应进一步创新售票模式,采取团体订票、预留车票等方式,给予农民工、“低知”人群以特殊照顾;另一方面,可考虑取消“网络购票”与窗口购票的时间差,从而确保每个人都能拥有均等的购票机会。
总而言之,“网络售票”初衷虽好,但仍需打上一些必要的政策补丁,唯有如此,方可堪称完美之“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