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禾城市民关注的周长春、肖坤英夫妇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活——双双成为嘉兴申通快递有限公司的分拣工,并于今天正式上班。“公司专门给我们腾出了一间房子,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枕头、被套全是新的。”谈起未来,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试用期工资一千八,转正以后要两三千,我俩加起来每月能挣四五千。”
人们熟知周长春、肖坤英夫妇,起源于最近一起由他们3岁儿子周宇龙溺水引发的爱心接力:从两名好心人奋不顾身跳河救人,开车将孩子送到医院,到周长春、肖坤英夫妇强忍悲痛毅然捐出角膜,帮助两名失明患者重获光明,再到申通快递主动找上门,积极安排他们工作。可以说,爱心的每一次传递,无不体现着我们这座城市的道德温度与文明厚度。
过去的一年,有太多的瞬间令人动容,有太多的脸庞叫人难忘。无论是双手托住“坠楼小囡”妞妞的吴菊萍,还是冒险救起轻生女子的“归正人员”嵇银轩、黄德明,抑或是向罹癌保姆伸出援手的“上海人”陈祥海老夫妻……这些“终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闲”的普通人,在某个时段或者某一瞬间做出的不平凡举动,诠释了人性的崇高与伟大。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冷漠与对恶的抱怨,而是慈善和对善的践行。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文化的日渐开明,越来越多的“善举”正慢慢褪去过往“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高大全光环,还原出发乎人性的本真。相比前者,它更加真实,更加触手可及,因而更加令人感动。更重要的是,周长春们的善良付出最终能够获得社会的精神肯定与物质回馈,这种“良心——良心”的良性互动不仅应验了“好人有好报”的朴素价值观,而且日益成为一种劝人向善的道德激励。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类似激励措施还处于特例化、碎片化的阶段,尚未真正形成机制化与常态化,激励“额度”的大小更是常常取决于媒体、公众关注度的高低,而这显然不利于善行的可持续传递。所以说,当我们因回顾这些不平凡的人与事而再度被感动时,是否也应该进一步反思,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好人回馈机制,从而让“善的因子”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扬光大,使行善成为市民一种制度化的道德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