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区首批1500辆公共自行车将在50个网点投入试运行,市民可凭借自行车租赁卡、市民卡和公交IC卡三种方式租借,享受1小时内免费的公共自行车服务。
通过专业机构的连锁服务网络,将自行车转变成公共交通工具,不仅可以方便市民出行、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还能起到节能减排、全民健身的作用,缓解私家车保有量过大造成的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自行车系统堪称城市的毛细血管,是一项既有利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的事业。
市区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行值得叫好,但是,要叫好又叫座却不那么容易。实际上,几年前国内就兴起过“公共自行车热”。从北京、杭州、上海、常州等一些地方的先行经验看,公共自行车在带给群众方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站点不够;二是还车难;三是车辆受损,而且是人为破坏;四是出现了偷车事件。以北京为例,巨大的城区只有200个租赁点,不少市民怯于借易还难而不愿借车,更有甚者干脆晚还或不还。
既然“公共自行车”重在一个“公”字,那么把这件好事办好,政府首先要把相关事业当作“公共产品”来打造,于细节之处保障市民低成本便捷出行。除了建立相应管理规则,还要予以适当财政补贴实现免费或低价租用。以巴黎“自行车城”计划为例,1400个自行车出租站,每隔270米就有一个。如此庞大之工程,显然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财政投入、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给力。
让公共自行车跑得欢同样离不开市民的自觉与自律。本地人也好,新居民也好,公共自行车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城市的公共资源,就要以相应的教养对待之。爱惜车辆,尊重他人的租车权利和机会,这是租车人的教养。对自行车亭和停放的公共自行车,不去穷极无聊地损坏或恶作剧地糟蹋,这是公共生活的教养。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用心维护,才能发挥公共自行车城市微循环系统的作用。
5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试运行,是嘉兴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对整个系统的一次检阅。让公共自行车成为随处可见的风景,其意义不止于节约能源、减缓拥堵,更在于使城市充满人文气息,提高全体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