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李伟日前透露,明年将成立专家评审机构,第一时间审核剧本,“烂剧本”不予投拍影视剧。他解释说,这种禁止投拍是有效力的,如果执意拍摄,一方面得不到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电视台不会予以播放,投拍没有任何意义。
由专家们评定某个剧本烂不烂,并决定是否允许投拍,就如同餐馆的饭菜需要由监管部门组织的餐饮专家先试吃,“好吃的”才能卖给顾客,“难吃的”不让卖。凭什么专家说烂就是烂?专家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的欣赏品味与年轻人迥然不同,他们的选择能代替亿万观众的选择吗?
剧本烂不烂,涉及一系列关于文艺作品评价的议题:文艺作品好与坏,有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如果有的话,文艺作品烂与不烂的标准是什么?谁有权制定这些标准?所谓专家,是否比普通观众更有鉴赏力与话语权?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欣赏趣味不同,在文艺创作与欣赏方面,正因为众口难调,所以才要“百花齐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烂剧本”不让投拍和播出,则是行政管制话题,对于行政权力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文化管理部门是否有权将管理前置(与现行事后审查的机制不合),以剧本好坏决定影视剧的生产权?《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无论从文化的生成机理还是文化发展路径来看,文化的繁荣得益于文化创作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当然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过多的管制,哪怕是善意的,也会伤害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繁荣。正如市场经济一样,权力介入越多,市场越乱,越乱,权力越认为介入得不够,结果是越治越乱。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影视剧确实很“烂”,影视工作者对火热的社会生活视而不见,官场腐败、农民工生存、征地矛盾、医患关系……为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题材取之不尽,就是没人愿意触碰,而充斥荧屏的又是什么东西?散发着僵尸味的宫廷戏、假大空的历史剧、无厘头的穿越剧、三角恋的偶像片……何以至此?是观众喜欢这些垃圾吗?当然不是,只是别无选择。是行政管制不足导致文化“市场失灵”吗?恰恰相反,是因为权力管制铺得太开,辐射力太强,使得影视工作者只能钻进发霉的故纸堆中找后妃、宫女的裹脚布,而对比戏剧还精彩的现实生活视而不见。
剧本烂不烂,市场最有发言权,观众就是评定“专家”,因为,权力并不比市场更高明,专家并不比观众更有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