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中国历史上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蓝皮书还指出,很多农村人进城后难以分享到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
城乡居民在数量上的消长,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从大规模的城镇化启动到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仅用了30多年时间,对于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度而言,这样的变化意义非凡,影响深远,也必将成为古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城镇居民的比例还将持续走高,大批农民将继续走进城市,直至最终实现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城市化愿景。
逆转已经发生,而且还在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进行,然而,城市准备好了吗?与之相关的制度、法律乃至文化心理等软环境,都应该有所调整,以真正服务于转型期的社会治理。换言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农民进城的数量,更应关注不断累加的“新市民”如何真正融入城市。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农民进城后若要尽快适应城市生活,都需要学习城市生活的规则、方式,以减少交流的障碍,加快融入的速度,不至于成为懵懂的“外地人”、“乡下人”。这样说并无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在强调,身份转换并非易事,任何人都需要学习。
这也是一个不断引导的过程。城市应该以极大的包容来承载这些进入者,使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从“半拉子市民”变成真正的市民。先解决进城农民最为迫切的事情,比如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问题,减少就业的种种限制。在这些问题上,既要有“顶层设计”,也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机制创新,还需要普通市民不断释放善意,以切实的举动帮助农民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