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当儿子考上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时,儿子就是陕西农民韩培印最大的骄傲。可当儿子大学毕业时,韩培印却吃惊地发现,儿子的收入还没有自己当农民工挣得多,“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曾经洋溢在韩培印脸上的骄傲神色,如今换成了紧锁的眉头。
农民工韩培印的困惑,是很多致力于供孩子读书的农民共同的困惑,也是很多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困惑,甚至是这个时代的困惑。人们总是将之归咎于社会、归咎于教育,固然不无道理,但我认为,要走出这个困惑,首先需要改变的也许不是客观环境,而是我们的思想观念。
首先,有些农民工的收入高于大学毕业生,我认为再正常不过。不能光比收入,还要比辛苦程度,农民工干的是什么活,大学毕业生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农民工一天干几个小时,大学毕业生一天上几个小时的班?这样一比,就会知道农民工挣钱有多辛苦,多挣一些是理所应当的,用不着眼红。况且农民工挣的并不多,只是比以前多一些,而这恰恰是农民工的“身价”逐步趋于合理,回归到与其付出、贡献相对匹配的水平。认为农民工的收入不应该高于大学毕业生,否则就不正常,甚至意味着“读书无用”,这种观念其实是低估甚至歧视农民工的劳动价值,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翻版,亟须转变。
其次,读书还是有用的,只是不像以前那样有用罢了。以前,考上大学就等于鲤鱼跳过龙门,铁饭碗到手,成了公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有这种好事,只是因为当时大学毕业生较少,并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再往前追溯,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一辈子荣华富贵,有这种大好事,只是因为当时有幸金榜题名的人太少,因为当时是封建体制。现在完全不同了,我们远离了封建体制,走出了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若还想着人人享受高待遇、铁饭碗,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个时代,读书对于个人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有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读书仍然是有用的。一方面,人生在世,其意义显然不只在于能挣多少钱,还在于用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用文化提升思想修养。读书,既是为了获得生存本领,更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名大学生不管收入有多低,总是能够赢得人们更多的尊重,道理就在于此。另一方面,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甚至没有一技之长,仅靠一纸文凭可能无法获得多高的薪水,但是,知识已经储备于胸,文化已经沉淀于心,只要假以时日,通过工作岗位的锻炼,就能够获得比农民工更高的工作能力,大学毕业生的事业发展后劲、职业和薪水提升空间都是农民工望尘莫及的。所以,读书究竟有没有用,有多大用,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看得长远一些。
正因如此,尽管人们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考大学。只要适当降低对“读书有用”的心理预期,我们就会发现,所谓“读书无用论”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怎么可能无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