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日前透露,对各级体育部门及官员的考核体系今后将向群众体育倾斜,体育总局已出台并在试行针对群众体育的“刚性”评价体系,“金牌考核”将从一些发达地区逐步淡出。
最高体育主管部门终于明确表示将淡化“金牌考核”,这是对社会舆论和民众呼声的一次积极回应,或将预示着中国体育迎来大变革。近年来,有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争论持续发酵,人们一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大发展、大繁荣,对中国运动员摘金夺银感到振奋和自豪,另一方面也对群众体育基础薄弱,民众健康状况不佳感到忧心忡忡。而为了“金牌GDP”时而爆出的赛场丑闻,非但没有为国增光添彩,反而让人羞愧难当。
曾有人计算,中国运动员夺得一块奥运金牌的成本平均高达6亿元,甚至达8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西部某省全民健身经费年人均投入不到一分钱,东部某省的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只有0.017平方米。淡化“金牌考核”,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群众性体育运动,实乃大势所趋。其一,我们国家已经足够强大,GDP和财政收入总量雄居世界第二,已经无须太多金牌来证明自己的强大,更不能为此而不惜财力;其二,“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群众体育是体育之“本”,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远比多夺得几块金牌重要和实惠;其三,淡化“金牌考核”并非否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之基,有了良好的基础,竞技体育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就像美国等国家,没有“金牌考核”和“举国体制”,但由于群众体育基础好,职业体育发达,临时拼凑的国家队照样在国际赛场上傲视群雄,纳税人分享着金牌带来的荣誉和欢乐,却不必为此支付高昂的税金。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让体育回归本义,淡化“金牌考核”无疑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犹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淡化GDP考核。不过个中疑问仍有不少:比如,淡化“金牌考核”为何仅限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群众体育基础更薄弱,更需要从“金牌考核”的桎梏中走出来,将更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群众体育。再比如,从中央到地方,许多体育机构、官员、教练员、运动队、运动员均为“金牌战略”而设,“金牌考核”淡化之后,是否还需要这么多的机构和人员?还比如,我们国家有各式各级运动会,这些运动会正是各地争取“金牌GDP”的大舞台,“金牌考核”淡化之后,有些运动会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淡化“金牌考核”预示着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大变革,那么这场大变革首先涉及竞技体育从业者(官员、教练员、运动员)的切身利益,乃至国家体育总局的权力和利益,能否顺应时代潮流,不为自身利益、部门利益所羁绊,是对有关部门决心和诚心的大考验——但愿“金牌考核”真的能够淡出,中国体育尽快回归“增强人民体质”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