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嘉兴两年后,我市第21批援马里医疗队锡加索分队的8名队员终于回家了。这8名队员中,有7名医生,分别来自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和市妇保院,还有一名来自市第二医院的厨师。
两年前,也就是2009年的7月24日,医疗队前往西非国家马里的锡加索地区,在当地的锡加索大区医院安营扎寨,为当地人提供医疗服务。7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体会了当地生活的贫困、医疗卫生的落后,感受了在异国他乡的慌张、寂寞,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被马里政府授予“骑士”勋章。
坚持“救人第一”的理念
马里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一年分成雨季和旱季两季,旱季中居民的饮水就会变得困难。初来乍到,队员们很是惊讶,“散步的时候,我们手里拿着矿泉水,当地村民看到后,都会向我们讨水喝。”
据医疗队介绍,当地的环境和经济状况都比较差,蚊子比嘉兴的苍蝇还大,睡觉没有蚊帐的马里人,被这些蚊子叮咬着,使得当地疟疾丛生;马里的物资贫乏,人们没有东西吃,很多孩子营养不良,从而患上各种疾病;当地人都睡在地上,很多人便因此得了风湿……
“我们觉得很是可惜,因为没有钱,那里的人经常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绝症’。”谈到当地的医疗情况,队员们满是无奈,“锡加索大区医院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县级医院的水平,医生很少,没有CT和CRT等医疗设备,B超诊断很差,很多胸部和脑部的手术根本无法施行。”
穷,无情剥夺了很多人的生命;穷,也让这个国家的医生形成了先交钱才能治病的行医法则。中国医生“救人第一”的理念在这里曾遭遇碰壁。一次,医疗队的谢琦要给一个脾破裂的病人开刀,但马里的医生阻止他,说这个病人还没有交钱不能开刀,但是如果再拖一两个小时,该病人就没命了。最后在中国医疗队为病人作担保的情况下,手术才得以施行,最终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事后这名病人也主动付了医疗费,事情顺利解决。
尽管医疗设施简陋,尽管两国医生的治病理念不同,但这些事反而坚定了医疗队队员治病救人的信念。
“白衣天使”
也是“骑士”的化身
“终于回来了。”看着眼前这个又黑又瘦的男人,医疗队成员俞方荣的妻子心疼地说了这第一句话。
在马里,最大的困难是寂寞。有一段时间,队员们简直像在关禁闭,除了医院和居住的大院,别的地方都被禁足,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便是在院子里打打乒乓球。有时长达数天停水停电,更让日子变得难熬。马里的吃住风俗和中国完全不同。一名医生的QQ签名是“十分怀念凤桥的水蜜桃”。
远离祖国和亲人,家成为队员们牵肠挂肚的地方,女儿开刀、母亲生病、老公车祸……远在马里的他们,对亲人的关心只能是鞭长莫及。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和家里的通信只能靠着不稳定的网络QQ视频聊天,还三天两头因为停电而无法上网,对家人的愧疚感只能深深埋藏于心。
由于贡献突出,回国前,马里政府授予7名队员骑士勋章,授予厨师雄狮勋章。“骑士勋章”在当地代表着非常高的荣誉,医疗队员能够获此殊荣,意味着对他们大量付出的肯定。据统计,两年来全队共完成门诊量18000多人次,其中急诊1591次;住院治疗人数3966人次,抢救危重患者295人次;各种手术1702例;麻醉1770例,X线检查10103次。
医疗队员也通过言传身教,开展了很多当地从未做过的手术,例如,第一例胆道内引流手术、第一例先天性肾母细胞瘤手术、第一例胰腺炎手术等。谢琦坦言,“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差,手术室内的苍蝇、蚊子很多,医生技术水平也有限,就连国内已经很普遍的甲亢手术也不了解。这两年里,当地医生跟着中国医生学到了不少手术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