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1日的晚报报道,今年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谢师宴”的价格上涨了不少,上千元一桌的“谢师宴”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昂贵的价格并不影响它的走俏。与此同时,一些家长学生却很无奈,在办与不办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老师也是左右为难,不能厚此薄彼,却又担心吃得消化不良,喝坏身体……
值得肯定的是,尊敬师长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尊师、感恩的一种形式,请老师吃顿饭本也无可非议,但如果认为“谢师”非“宴”不可,而且务求豪华奢靡,则完全偏离了师生之间原本最为纯朴真挚的情谊。为此,笔者有几点建议。
首先,校园是一方净土,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也一直被外界认为是最纯洁的,而世间最纯洁的感情一旦有酒肉之类非情感的东西介入,就会失掉本色。因此,我们在“谢师”时应该尽量不要物质化,如鼓起勇气发自内心地当面向老师说一句感谢,亲手精心制作一张有意义的明信片,赠送一本用心挑选的书籍,逢年过节时给老师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问候等,这些做法远比“宴”来得更有意义。
其次,“谢师宴”如此盛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不是家长不知节俭,也不是老师欠缺师德,而是“人情面子”在作祟。一方面,家长们明白老师辛苦劳累,学生们深知老师恩重情深,不“宴”似乎不近人情。另一方面,在家长、学生的盛情之下,老师们也难以推却。如此循环,“谢师宴”之风必然越来越盛。其实,“面子”有时就是一张纸,只要大家都明白,就可以避免诸多麻烦和烦恼。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些更简洁的方式来代替“谢师宴”,如以班级为单位一起开一次班级告别会,既能起到“谢师”的目的,同时老师也不用担心“厚此薄彼”或吃得消化不良,喝坏身体了,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谢师宴”的目的在于“谢师”,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但大家都“宴”的话也缺少创意。与其在如何宴请老师上花费心思,倒不如将我们的聪明才智用在如何创新“谢师”的方式上。比如请老师去某个农庄来一次野餐,一起聊聊天,或者开一个小型Party聚一聚等,相信一定会比一顿简单的“谢师宴”来得更有意义,而且更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