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西湖为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有何特别?

2011年6月26日 06:21 [ ] [打印]

  新华社杭州6月25日专电举行于巴黎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北京时间24日晚传来消息,“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西湖为什么要申报世界遗产?作为东方美的符号性景观,它是如何体现普遍价值?

  西湖为何要申遗?

  为何要申遗,这大概是1999年提出西湖申遗以来,这轮跨世纪申遗长跑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

  保护才是目的,这个观点一再被强调。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保护西湖始终是西湖的永恒主题。杭州在对西湖近8年的综合保护,涉及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水质治理、建筑整治等多方面内容,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

  杭州市方面表示,杭州将以西湖成功申遗为新的起点,严格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自觉遵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制定执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组织实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为民族和人类保管好西湖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宝贵财富。

  西湖的“普遍价值”何在?

  申报世界遗产,要求西湖必须具备突出普遍的价值(OUV),即存在的罕见文化和自然价值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一定意义上说,申报和保护管理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发掘、解说、保护、监测、管理OUV的过程。

  《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指出,自中国唐代起,历代文学家和画家留下了无数颂扬西湖美景的诗篇和画卷。自南宋起,西湖十景就被认定为理想的经典景观,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正如唐宋两代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描绘的那样,西湖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理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不少地方以湖、堤造型,摹习西湖的“和谐之美”。

  具体说来,“西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的承载要素共有六项,包括西湖自然山水、以及依存与融合于其间的景观格局“两堤三岛”、题名景观“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迹与西湖特色植物,以及呈现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色。

  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

  有何特别?

  西湖申遗成功,意味着它成为了中国第41个世界遗产,也是第3个获批“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中国项目。此前,庐山和五台山分别于1996年、2009年通过审批。

  来自国家文物局官网的资料显示,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这样,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我国的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属此)和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文化精神的力量很重要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
·践行“两个最大”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建立完善以民意为导向的机制
·眼下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揭榜” 别把高考成绩捂成“国家机密”
·乱收费,按下葫芦浮起瓢?整治乱收费现象似乎是一个无解的方程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