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先行先试”能否突破地方法规?

2011年3月31日 08:31 [ ] [打印]

   近日,《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保障条例(草案)>》提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初审。《条例草案》第二十三条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创新措施与现行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有冲突的,可以将改革创新方案提请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批准施行,再依照立法程序及时修改、废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这条规定如果获得通过,珠三角“先行先试”将可突破现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框架。

   这次广东明确提出“先行先试”可突破现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全国尚无先例。一定意义上讲,改革总免不了要突破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如广东省一名官员所言,《条例草案》第二十三条“旨在解决改革创新与法制的关系,如果没有突破现行法制,就不是改革了”,“当改革与法规存在冲突时,以前都是先修改法规再实施改革,可是走程序复杂,所需时间很长,《条例草案》希望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这里的突破,就是指从以往“先修改法规再实施改革”变为“先实施改革再修改法规”,从“先买票后上车”变为“先上车后补票”。不突破现行法制就不是改革,突破现行法制又有违法之嫌,如何协调改革创新与法制的关系,既是一个应当加强认识、转变观念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在改革探索中认真解决的实践问题。

  与一些地方“只做不说”、“先做后说”有所不同,广东的《条例草案》规定改革创新方案可以突破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同时也体现了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尊重——要求将改革创新方案提请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批准施行。这样,虽然改革创新方案与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相冲突,但如果得到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的批准,也就相当于获得了与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同的合法性。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说明改革创新在突破现行法制的同时,也在努力遵循现行法制的程序与规范,如此协调改革创新与法制的关系,就比以往那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方式成熟多了。

  改革意味着对传统格局的突破。用邓小平的话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试”就是要敢于尝试、试错,“闯”就是要勇往直前,“冒”就是要大胆突破,要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但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的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看得不那么准,看得不那么明确,还要不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呢?如果到时候“试”出了问题,“闯”出了麻烦,改革者要不要承担责任?如果改革者无须承担责任,就意味着他们的实践缺乏监督制约;而如果他们必须承担责任,那么他们将需要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冒”的勇气。

  两相权衡,在改革的年代,还是要为改革者创造宽容、宽松的环境,甚至赋予他们一些必要的免责权,鼓励他们在改革创新上取得突破。广东的《条例草案》规定改革创新方案可以突破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潘洪其(北京)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找到群众利益与城市发展之间"平衡点" 换位思考才能换来和谐拆迁
·美国建"网络水军"混淆视听 两面派手法穿"马甲" 态度依然不确定
·农民工患尘肺病是恶劣环境和人为因素的恶果 不得不"秋后算账"
·公众参与环保,看机制更看效果 实现两者的同心协力,路还很远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