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日本爆发巨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事故背景下,中日韩外长会议依然在日本京都如期举行,危急时刻,足见三国合作的内生动力。
今年的中日韩外长会议非同寻常,可以想象,会议主题无法躲开非传统安全合作。近年来,亚洲地区地震、火山、海啸、洪水、干旱等异常灾害不断,非典、禽流感、猪流感、传染病等疫情频发;而大气污染、环境破坏、水资源匮乏,能源资源紧缺,泥石流横行,更直接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自然的、人为的非传统威胁成为地区共同的不安全因素。
非传统安全问题,既不以国界为限,也不以意识形态划线,通常是跨越国界,对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构成广泛的侵害。跨国合作,共同应对,已成为地区的共同任务。
此次的日本震灾,可谓三害连袭,对日本的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心理构成了多重破坏。灾区的生产体系、物流体系、电力系统几近瘫痪,全球供应链断裂,直接殃及亚洲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地震引起的核泄漏事故,更是令东北亚形成恐核阴云。日本的灾情是通过地区产业链和资金链波及整个亚洲的,部分国家和产业出现物资调配不畅,零部件、原材料供应不足,亚洲市场全面震动。这足以说明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越深,资金互导越强,灾害波及也越强烈。共同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成为地区合作发展不可忽视的议题。
东亚地区合作,原本就是为了共同应对危机,避免危机再次爆发而兴起的。1997年底,东盟首脑会议特邀中日韩领导人列席,形成了地区合作的“10+3”雏形。作为东亚最主要的力量,2008年中日韩首届峰会召开,地区合作迎来转段升级期,走向纵深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下,2010年10月,东亚峰会决定吸纳美、俄加入,地区合作范围进一步拓宽,充分体现了东亚地区合作所追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合作空间更加舒展。
在此框架内,作为地理距离接近,产业分工互补,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紧密的中日韩,不仅要考虑构建相互投资体系,更需考虑构建非传统安全合作模式。2010年中日韩首脑会议达成一致,决定启动三边自贸区建设官产学研讨,为正式展开自贸区建设谈判做准备。而今年三方的事务级谈判,进一步明确了“投资协定”先行意向,促进自贸区建设加快步伐。从本次日本地震波及效应看,三国投资关系的展开,不可避免地将形成非传统安全相互依存关系,探索、构建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模式,成为确保产业链和资金链安全的前提。
从理论上看,传统的“合作安全模式”,是以共同价值和共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而非传统安全问题,又是不以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如此,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尝试新型的合作安全模式,不失为地区合作的新方式。
中日韩同处东亚地缘板块,也共同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经济依存加深,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但也存在现实的对立的安全结构。大胆尝试构建基于不同价值、不同制度的安全合作关系,探索“非传统的合作安全模式”,形成地区环境、资源能源合作安全体制以及共同的赈灾减灾体系,恐将是中日韩三国展开广泛合作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