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四管齐下”全面破解高考政治复习盲点

2011年3月8日 09:48 [ ] [打印]

  -本期主持人:

  嘉兴高级中学潘新华

  

  距离2011年高考只有三个月时间,考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跨越纷繁芜杂的“资料迷障”,选择正确的复习方向来突破盲点,全面提高政治复习质量?2011年高考政治值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有哪些?本期周刊约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潘新华老师,给广大高三考生一些有益的备考建议。

  课本是基础之基础

  知识薄弱是百病之源。以课本为本、夯实知识基础是高考复习的关键,其过程必须做到:

  首先,把课本读“厚”,微观落实考点。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说明》和《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即使是书上的例子、谚语、格言都要“一网打尽”。然后,再有选择地看,有分类地去理解,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重点落实四点,即高频考点、热门考点、新增考点、调整考点。

  其次,再把课本读“薄”,重点抓住主干。高考政治考点众多,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平均用力,一是时间不够,二是主次不分。所以在复习中我们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抓住重点。要抓住高频考点、课本重点和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复习,把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梳理上,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

  调动思维为能力张目

  综观近两年的浙江文综政治试题,我们发现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可以说,虽然2010年浙江文综政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但绝不是记忆性的“蚂蚁搬家”式考核,而是现实材料与实际问题的有机融合,如选择题的第26题、第30题,主观题第40题和第41题,均突出了能力的考查。从总体上看,注重对考生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核及其目标要求层次和水平的提高是我省高考政治命题的趋势,高三考生要心中有数。

  让时政热点与思政理论对接

  高考政治命题的基本思路是“题材在书外,但题根在书中”,高考试题往往以现实中有关实际(包括反映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特色的)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材料,创设一些新情景、提出一些新问题,要求考生整合书本知识来组织答案。2010年浙江文综卷第25题、第27题、第28题、第29题等都取材于贴近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如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海世博会、中国高铁。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关注乡土资源,并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课的基本道理,将时政热点、焦点问题与课本知识挂起钩来,力求找到两者的交汇点。

  2011年值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有:收入分配调整、宏观调控,民生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民主政治建设等。

  规范训练提高答题质量

  新课程高考采用网上阅卷,这就对答题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如严格的时间观念、正确的填涂方式、认真的审题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等至关重要。

  

  【潘新华简介】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嘉兴市第五批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人员,现任教于嘉兴高级中学。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新居民子女教育从解决师资问题开始
·新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急不得,也等不得 就从解决师资问题开始吧
·友谊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健康教育活动
·批虎妈教育观 称中国需要教育母亲工程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