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沪一家亲共筑“环沪护城河”友谊大道旁的上海老汉有群浙江邻居
2010年5月11日 07:55
【护城河档案】
嘉善县姚庄镇清凉村有条友谊大道,这是连接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的重要通道。百年来,这一地块时属上海,时属浙江,两地的行政区域划分随着历史的进程沧桑变化。然而,这里有相同的文化、相似的语言、相通的历史脉络。在浙沪比邻的两个村落,隔墙而居的邻居有可能分属上海和浙江,但村民们不分你我,互通往来,和谐共处在同一片蓝天下。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两省市的村民戮力合作,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环沪护城河”。
【现场目击】
在姚庄镇施家堰世博安保卡口,记者看到一条宽阔的双向水泥大道向东远远延伸,路边高高的路灯俯瞰着大地,道路两侧农田里,结着嫩果的桃树吐露着芬芳。两名头戴小红帽、身穿红背心、臂别红袖章的志愿者警惕地注视着驶近的机动车辆。
正在值勤的清凉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陈立强告诉记者,这条大道叫“友谊大道”,一直通往上海的枫泾镇。原本这条路常常有一些小轿车绕行,现在世博会期间已经禁止四轮车辆通行,他们平时会对过往的一些机动车进行检查登记。至于为什么命名为“友谊大道”,陈立强表示,也许是因为历史上姚庄和枫泾的地界纵横交错,两地的居民往来频繁不分彼此,友谊天长地久吧。
与很多地方以河流、山脉划分地界不同,这一片地区看似以南北流向的施家堰河自然分成浙江和上海,但是嘉善姚庄镇的清凉村和上海枫泾镇的俞汇村地界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隔墙而居的两户村民有可能属于浙江和上海两个不同的省市。
走过一段平整的水泥路,我们来到戴其材老汉家中。记者看到这栋两层小楼贴着“俞汇村8012”的上海门牌,而他家南面和东面的三户人家却分挂着“后腰泾1号”、“后腰泾2号”等嘉善门牌。今年66岁的戴老汉说,其实他房前屋后、左右两侧的土地都属于浙江,只有他和自己弟弟的这块宅基地属于上海,而他弟弟一家也是上海人。
浙江的地界内,为什么会出现一块上海的“飞地”?戴老汉笑着说,新中国成立前,两地界限并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虽然土地可以相互置换,但是盖在土地上的房子却不那么容易换,因此,他的这块宅基地在土地几经调整后,就被浙江的人家包围起来,成为一块不和上海交界的“上海土地”。
虽说自家是上海人,四邻都是浙江人,但大家并没因此而疏远。戴老汉的邻居倪小弟告诉记者,平时邻居间经常走动,打打麻将,拉拉家常,家里有红白喜事时都会相互招呼,都是乡里乡亲的。这次在上海举办世博会,身为“上海人”的戴老汉由此常常到俞汇村去开会,学习世博安保的相关知识,也会收到枫泾镇的简报,了解最新情况。
由于自家所处的特殊地段,戴老汉家也肩负着守护上海“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任务,但老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周围的村民对于往来的陌生面孔特别留意。倪小弟说:“对陌生人我们都会留一个心眼,毕竟世博会不只是上海人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大事。”
据清凉村主任助理陈立强介绍,平时除了在施家堰卡点有志愿者和警察24小时执勤外,一些村干部和党员都会经常在村里和两省市边界处巡逻。浙沪两地都已经给各自村民作过动员,因此这里不论是浙江人还是上海人,都共同守护着这一片家园。
【新闻当事人心声】
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刻意去区分“你是浙江人,我是上海人”,我们讲一样的话,每天同样地打牌串门,谁家有事都互相照应。这次举办世博会是中国人共同的大事,我们帮不上什么大忙,但是大家合作,多留个心眼,多关注身边的人,多与年轻的志愿者一起巡逻排查,我们作为老百姓能够出点力也非常开心。——戴其材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王杭徽 余延青 见习记者 郑 晶 通讯员 王恭平 徐雄熊
编辑:
吴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