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五水共治”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投入,按照我市“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全市拟安排“五水共治”投资项目509个,总投资675.3亿元。昨天,记者从市财政部门了解到,为了保障“五水共治”项目建设,规范“五水共治”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地税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五水共治”项目资金管理的办法,切实管好“五水共治”经济账。与此同时,我市财政部门继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对全年“三公”经费在2013年的基础上再压缩30%,压缩下来的资金全部用于“五水共治”。
多方筹集保障治水资金
据了解,今年我市计划完成涉水项目投资139.1亿元。为保证“五水共治”资金投入,我市通过优化存量资金结构,结合结余结转资金清理和压缩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将清理和压缩的财政资金用于“五水共治”。不仅如此,市财政部门还整合环保专项资金、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等各项专项资金,用于“五水共治”。“在未来7年里,市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分配优先安排‘五水共治’项目。”市财政局经济建设处处长黄益良说。
“在政府大力度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各方共同支持。”黄益良说。除政府投入外,我市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据黄益良介绍,依靠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可以有多种方式,一方面发动“五水共治”公益募捐资金,通过企业、市民、机关干部带头捐款支持治水,让全民参与到治水中来,营造良好的治水氛围。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收到“五水共治”个人捐款约1.3亿元;另一方面借助市场融资,加强政银企合作,以开展PPP融资模式试点推进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
“另外,我们还对‘五水共治’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进行了明确,确保治水资金能够用到‘刀刃上’。”黄益良说,如截污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建设项目,并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用于水源地治理保护工程。
运用政策杠杆鼓励参与治水
在有效管理治水资金的基础上,我市财政部门还充分发挥好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治水。市财政部门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对区、镇(街道)、村“五水共治”工作实施财政政策引导,并制定相应的“以奖代补”政策,激励各区抓好“清三河”、“两覆盖”和“两转型”以及发动广大村民以“一事一议”方式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
如市财政部门制定了《嘉兴市财政局关于“清三河”行动以奖代补办法》。按照《办法》规定,“清三河”以奖代补资金,按整治河道公里数计算,补助标准为“垃圾河”清理0.5万元/公里,“黑河”、“臭河”整治按4万元/公里。除给予奖励资金外,《办法》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按照半月进度统计、每月排名公布、季度督查暗访、年度抽查考核的要求,全面推进“三河”治理,确保“清三河”保质保量完成。
“对企业主动参与‘五水共治’表现突出的,今后在分配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中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倾斜。”黄益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