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题 > 秀洲吹响“五水共治”集结号 > 媒体聚焦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触摸秀洲治水进程——探寻杨家浜治理的前世今生

2014年5月20日 10:05 [ ] [打印]

  “攥紧拳头”强势推进“五水共治”,让“水清岸绿鱼游”的美景再现,是今年秀洲区委、区政府正在实施的一项重点工作。不过“五水共治”是一项长期性、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这其中,秀洲在推行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治水遇到哪些困难和瓶颈问题?治水取得哪些阶段性成效……从今天开始,我们选择王江泾镇古塘村杨家浜、洪合镇新王桥村王西浜这两条河道,从一个切面来感受秀洲“五水共治”的成效,触摸“五水共治”的进程。

  【河道档案】王江泾镇古塘村杨家浜河道,东起于新桥肖家荡,西止于杨家浜浜底,全长0.673公里,河道平均河宽13米,平均水深2米。

  没有人知道杨家浜在古塘村流淌了多少年,但村民却清楚地记得杨家浜的河水从清变浑再变臭,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将时间指针向前拨二十年,此时的杨家浜还保持着“眉清目秀”的美貌,河道两边的村民在这里洗衣洗菜,游泳嬉戏,江南人水和谐共处的传统美景触手可及。当工业化气息蔓延到这里时,追求不一样生活的村民,不经意间改变着杨家浜的容貌。

  为方便村民出行,村庄开始修建的乡间水泥路将杨家浜拦腰斩断,杨家浜成了一条“断头浜”,河道的自净能力开始走下坡路。随后,河道两边村民家响起了日夜不停的喷水织机工作声。这些不停工作的机器,让村民的钱包日益鼓起来的同时,也让村庄承受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副产品——工业废水。原本只有单纯农业生产功能的村庄,丝毫没有处理工业废水的能力。于是村民将这些工业废水直接排进了杨家浜。渐渐地,杨家浜河水的颜色逐渐变化,河水能见度变弱,河里的鱼虾也逐渐失去了踪迹。

  为防止地势低洼的古塘村遭受洪灾之痛,用于防洪作用的“大包围”建设完成,这让原本还有一头可与外界换水的杨家浜从此失去了自由流淌的能力。再往后,河道两边村民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流进杨家浜,生活垃圾直接抛进杨家浜。至此,杨家浜彻底沉沦,飘散出来的阵阵怪味,也让它成了一条“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河道。

  2014年,当“五水共治”的号角吹响后,杨家浜终于迎来了可以改头换面的好机会。古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永明介绍说,在进行治理前,他们对杨家浜的主要污染因素进行了分析。目前,杨家浜的污染主要来自几个部分,第一个是工业废水污染。沿河喷水织机5户44台,虽均有治理设施自行处理,但不排除有设施运行不正常或超标排放现象,对河道带来影响。第二个是生活废水污染,沿河60户村民,生活污水基本就近排放流入河道。还有几十户养殖业污染,周围村民养猪时也有部分废弃物流进河道。

  从今年2月底开始,杨家浜综合整治工作进入实施阶段。第一步就是向岸上的污染源开刀。在区、镇两级部门的指导下,古塘村开始对河道两边的喷水织机分而治之。对于没有条件建设收集管网的进行淘汰,有条件的建网纳管。对于农户的生活污水,村委会着手建立微动力处理系统。对于生猪养猪户,则要求全面退养。

  杨家浜东段2006年至今未清淤,淤泥沉积较为严重,夏天河底淤泥发酵,腐烂物往水面漂浮,水体发黑、发臭。对于这一现象,古塘村开始对河道进行全面冲浆清淤,以减少河底淤泥发酵污染水体。目前,河道冲浆清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欧 林 通讯员 郑龙长    编辑: 林越琪

 相关稿件
·8位院士“把脉”嘉兴“五水共治”
·雨中清污 治水不懈怠
·【走街串乡】洪合泰石桥村:"土法"治水出新招 "柴龙"清理绿萍效果好
·河道保洁员:雨中清污 治水不懈怠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