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海宁市委组织部获悉,为了帮助青年干部尽快适应岗位、熟悉业务、提升素质、成长成才,从今年开始,当地组织部门、市直机关党工委联合在机关中推行青年干部成长导师制。截至8月底,共有40个部门单位的360对“师徒”成功结对。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政府机关。这些新进的青年干部学历层次高、政治素质好、领悟能力强,但存在实践知识欠缺,对工作和社会了解不够,使命感、责任感有待加强等问题。对于他们,公众有一个形象的称呼——“三门”干部,以形容这些青年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的成长路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帮助“三门”干部尽快成长为精通业务、通晓事理、善通民情的“三通”干部,各地政府想了不少办法,而导师制的引入无疑为青年干部与经验丰富的干部搭起了桥梁,通过“师徒结对、言传身教”的方式,有助于青年干部快速接上地气、积累经验,同时,对于导师们来说,也不啻为一次重新检视自身能力、吸收新鲜知识的机会。
当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青年干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导师制的引入也并非一劳永逸之举。要想确保它能够发挥“传真经、帮大忙、带高徒”的作用,首先需要把好导师的质量关。正所谓“给别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果导师自己的业务素质不过硬,或者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陋习,那么反倒有可能误人子弟。其次,青年干部应该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虚心请教、积极历练,以期尽快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如果以为有了导师搀扶就可以高枕无忧,那么无论如何结对、“传、帮、带”再久也难成才。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今天的自我磨炼哪来明天的事业成功?
“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可以说,导师制的推行开启了青年干部培养的快车道。我们相信,有了导师们的言传身教,加上青年干部自身的刻苦努力,我市机关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为嘉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