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近期播出的报道《头号难题》引人关注。记者历时两年在嘉善跟踪采访了一起因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事件。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具观察价值的样本式案例,其背后不仅有一系列对现实难题的思考,同时也将嘉善在新形势下直面群众诉求,不回避、不捂盖子,积极化解信访积案的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的教训与经验发人深省。
毫无疑问,拆迁及由此引发的信访事件,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伴生现象,并非嘉善独有。难能可贵的是,在此过程中,嘉善当地的法官始终把与上访户面对面沟通视为己任,而不是像有些地方那样,“部门转来转去,皮球踢来踢去,问题哪来哪去。”嘉善这种俯下身来平视民意、“打捞沉默的声音”的做法,恰恰是一些地方所缺乏的。难怪央视在点评此事时用了“‘头号难题’初见‘嘉善答案’”的标题:拆迁,关键就在“利益”和“沟通”,嘉善的这一实例,不见得能解答所有疑问,但身在其中者的努力却是真实可感的。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各种矛盾激化、爆发的集中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利益冲突,以及征地拆迁、计生、信访等“头号难题”,作为地方政府,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尖锐的矛盾化解得更为简单,而不是越搞越复杂。这无疑对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干部的“情商”提出了较高要求。
“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一方面它要求官员在冲突发生后,能够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妥善处置,避免激化矛盾;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法治观念和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事实上,基层干部、地方政府能否具备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归根到底在于是否坚持群众路线,把“矛盾扛肩上、群众装心中”。用老百姓的话讲:“去掉多少‘机关味’,才能收获多少‘泥土香’。”今年初以来全市开展的干部夜访工作,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实践,它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干部像候鸟,白天找不到,晚上没法找”的情况,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好评。
根据央视的报道,该起事件发生之后,嘉善当地至今再也没有强拆过,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过,我们更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权力习惯,因为只有当干部、群众彼此沟通、相互信任,强拆信访这样的“头号难题”才能真正消失,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