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前的晚报报道,在7月6日下午举行的平湖市客运出租汽车运价调整方案听证会上,面对两套带有较大幅度涨价意图的调价方案,与会的大部分代表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纷纷表示,在如今油价连番下调的背景下,这两套方案显然不能让普通老百姓接受,即使要调整,也应该在幅度上有所考虑,要兼顾普通百姓的心理接受度。
起步价5元猛涨到8元,基本运价每公里1.8元上调至2.2元,此外,空驶补贴、等空计费也不同程度上涨。应该说,在油价连番下降的情况下,平湖有关方面制定这样的调价方案,招来网友质疑和舆论反对本在预料之中。但真正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一回听证代表竟然将这些反对声音带到了一向以“和谐”、“零反对”著称的听证会现场,以致破天荒地出现了“反对声盖过赞成声”的情况。尽管这些反对声最终能否影响到调价方案尚不得而知,但不得不说,听证会上反对声盖过赞成声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众所周知,在中国,水、电、气以及出租车等关系到基本民生的公共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基本都处在垄断或特许经营的状态下。由于缺乏同行间的竞争以及市场机制的调节,其价格形成过程往往欠缺透明,不尽合理,因此,引入价格听证机制显得十分必要。价格听证会的初衷,是要让利益相关的各方都能够对要听证的内容充分表达合理的诉求,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照顾到各相关方面的利益,让需要决定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国内的各种听证会出现了许多“奇观”:一方面,很多调价方案的出台属于“闭门造车”,存在舆论所调侃的“一群从不坐公交车的人在研讨公交调价,一群不知现行电价的人在决策电价改革”等情况;另一方面,不少听证会在某些部门的“导演”下,基本变成了“听涨会”、“听听而已会”,甚至于连“听证专业户”、“听证帝”也早已不是什么传说了。因此曾有网友戏言,人世间的听证会有两种,一种是听证会,一种是中国的听证会。
如果长此以往,听证会的功效势必名存实亡,其公信力也将不断下降,而一旦老百姓对听证会失去信心,出现听证会“零报名”等尴尬场面便不可避免。而要想重建听证会的公信力,恢复其价格博弈的功能,既要努力确保听证会操作的透明化,包括听证人员遴选的公开透明、听证过程的对外公开(对一些重大的民生事项,还可引入网络投票等),而对于有幸被选中的听证代表,更应该真实地反映民众意见,对不合理的调价方案要勇于说不,从而使各方利益、意见得到充分交流和博弈。否则,一味涨价,不仅民众不满意,被调价的单位和个人也未必受益。以出租车调价为例,如果涨价过猛,反而可能迫使消费者转而寻求其他出行工具,进而影响到出租车司机的生意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