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猛的内蒙牛、刚毅的“掼牛”勇士,这一切的定格,让人激动不已。昨天上午,在凌公塘主题公园下沉式广场上,首届“中国掼牛”全国邀请赛进入自选牛和规定牛比赛环节。据了解,本次比赛共有5支队伍参加,分别是嘉兴掼牛队、河南摔牛队、上海精武斗牛队、浙江穆斯林掼牛队、嘉职院勤禾掼牛队。
徒弟两次离开
敲响传承警钟
看着那么多弟子登台亮相,且有不俗的表现,这几天最开心的要数“嘉兴掼牛”传承人韩海华了。韩海华出生于嘉兴的一个回族家庭,从小习武,经过数十年的“雕琢”,“嘉兴掼牛”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文化底蕴深厚,观赏性强,可与“西班牙斗牛”相媲美。
“如何传承确实是一个问题,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啊!”面对现状,韩海华在高兴之余依然有些担忧,“我的徒弟韩志超,自小就跟着我学武,应该说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在‘掼牛’方面也很有实力,但他从2007年重新归队至今已出走两次了,实在是留不住啊,这次我又把他召回来了!”
韩志超是韩海华本族人,5岁起就开始跟着他学习心意六合拳、查拳等,随后开始掌握“掼牛”绝技。在南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嘉兴掼牛”逐渐燃起希望,韩海华便召来了流散在各地的徒弟,“那是2007年吧,但因为志超后来谈了女朋友,考虑到买房等各种原因,他便在2010年去深圳做生意了,几个月后回来过,但还是没留住”。
1991年在广州参加中华百绝博览会时,因为徒弟们惊人的饭量,韩海华只好让一些人先回来。“当时广州物价高,我们在宾馆偷偷包牛肉大馄饨,最多的一顿吃了120个,最少的也吃了70多个,博览会当时要开一个月,大家天天都要表演,虽然有津贴,但依旧吃不起。”韩海华说。
产业化
铺就未来之路
6月2日下午,南湖区召开了以“寻根溯源,传承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市、区级领导和相关专家近40人参加。专家学者们围绕“掼牛”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及有效措施,提炼“掼牛”保护的理论成果,探讨如何提高“掼牛”运动技巧、完善“掼牛”比赛规则,探索“掼牛”创意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等。
浙江省非遗专家保护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徐金尧阐述了“嘉兴掼牛”的起源、发展和保护,认为在保护途径上要深度系统考证,要培养传承人,要改变传承方式,要创建竞赛规则,“南湖区探索文化和经济互利双赢的产业发展之路,注重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创新、提升,以产业化推动活态传承的做法非常好!”
南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组长陈天英介绍,这几年,南湖区成立了发展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出台了《南湖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文化精品、文化人才的扶持与奖励政策。同时,从2010年起,由区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作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进行递增,福泽一批重点文化企业。
几年前,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韩海华和他的团队只能在参加各种比赛时和重大场合露一手,如今,韩海华的团队逐渐壮大,不仅“掼牛”表演场次增多,还排练了《江南七怪》、《江南船拳》等节目,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