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江南特色文化遗产成“嘉兴名片” 让文化遗产走出记忆的深闺
2012年6月4日 08:34 来源:浙江日报 本报评论记者 汪 莹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有一句名言: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何为“城市记忆”?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化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记忆的最有力物证,也是最好的城市名片。也正因此,这几年各地都竞相把散落在角角落落的民族血脉、文化遗产打捞起来,希望重拾“失落的记忆”。

   这个周末,整个嘉兴都在为城市记忆而沸腾:600多名中外嘉宾齐聚首届“中国掼牛”全国邀请赛,在惊心动魄的“中国式斗牛”中重温了越韵吴风的独特魅力。更让人振奋的是,通过文化产业的推动,嘉兴掼牛、凤桥竹刻等一批烙着江南特色的文化遗产也走出“记忆的深闺”,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嘉兴名片”。

   人们传承文化遗产的热情,让我们看到了城市记忆流失的忧虑和城市价值体系的重构。的确,最近几年,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已经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唤醒和传承历史赋予的文化记忆,提炼出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符号以打造“文化城市”,已是公认的城市建设最高境界。但是,不少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正处于“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地。每一分钟都有流失的危险,我们如何赢得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这当然离不开用博物馆的方式抢救不可避免被历史湮没的遗产,但更要以创新的方式传承文化遗产所特有的精神符号,让它们走出尘封的记忆。嘉兴自近年出台《嘉兴市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文件后,一直注重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形成保护与发展互为“源头活水”的良性循环,一大批文化遗产由此抛弃形式的朽木,随文化产品走入了千家万户。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贫血的城市;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即将进入冲刺阶段的大运河联合申遗,无疑是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考验。能否唤醒更多城市记忆,事关“嘉兴形象”的构建,政府努力之外,需要每位市民的自觉参与。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来不缺少民族的脊梁。随着越来越多民间仁人志士加入民族文化碎片“守望者”的行列,更多文化遗产将走出“记忆的深闺”。

标签: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杨状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