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借鉴:全球格局调整下的趋利避害
利弊相生,危中含机。正如一些观察人士所言,对于中国而言,欧债危机“并不全是坏事”。
从对外投资角度看,欧债危机带来欧元资产的进一步贬值,将有利于有资金实力的中国企业海外“抄底”,以参与全球市场和技术竞争。近两年,中国企业并购欧洲企业的案例不断出现,比如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山东重工洽购意大利豪华游轮厂商法拉帝股权、国家电网参股葡萄牙国家能源网等。
从国家层面看,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倒逼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模式,进一步“向内”寻求增长动力。此外,未来如果欧洲重债国需要更多国际资金援助,中国可以考虑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参与,从而在全球经济治理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拓展空间。
从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化角度看,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欧元这一人类货币史上的重大创举受到重创,再加上美元凭借储备货币地位“绑架”世界经济的内在矛盾,全球对一个“多极化”货币体系的需求更盛,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或将更为有利。
时至今日,欧债危机已持续近三年,虽然很多问题仍难有定论,但其形成变化的过程,无疑为中国预判未来风险、思索长久发展之路提供了镜鉴。
有专家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权债务危机是欧洲国家过度福利化的一个结果。由于选举政治的影响,西方国家财政政策很大程度上成为福利化的工具,长期而言存在不审慎的缺陷。如何在财富积累和财富分配中寻求平衡,是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
另外,在债务危机形势逼人时,欧美当局短期内更多依仗于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提出更多挑战,就连秉持盯住通胀立场的欧洲央行也不得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等“托市”之举。以货币手段应对财政危机,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还是埋下新的危机种子,需要深入观察。
再例如,就欧元这一统一货币而言,当初的设计被认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竞争力,但欧债危机反映出,在欧元发展历程中,为实现区内国家的福利趋同,经济效率和竞争力被部分牺牲。这种“事与愿违”,对于还在探索区域货币合作、乃至勾画区域同一货币可能性的其他经济体,也是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