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写着“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共新邵县委、新邵人民政府宣”的电子大屏幕图片在网络上疯传。湖南省新邵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回应称,广告牌内容并非县委办公室和宣传部授意刊登,“热烈祝贺”用在这里实属欠妥,已责令更改。
“贫困”虽然谈不上一种罪过,但显然也不是一件光彩之事。因此,“热烈祝贺”用在这里不仅是措辞“欠妥”问题,更是价值立场、荣辱观念的颠倒错乱。
事实上,类似的价值颠倒错乱在当地并非第一次出现,记者在新邵县政府网站上发现,早在2011年11月29日,该网站就曾报道:“特大喜讯:新邵县被正式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既然“纳入贫困地区”早已被视为“特大喜讯”,“热烈庆祝”当然显得水到渠成。
原本并不光彩的“贫困”资格,何以反而成为地方政府眼中值得“热烈祝贺”的“特大喜讯”?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贫困”的名头虽然不中听、不光鲜,但随之而来的实惠确实是相当可观、货真价实的。据此前有关扶贫人士透露,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含金量”至少是一年获得上级扶贫资金1亿元。一顶“贫困”的帽子便能换来真金白银的实惠,情不自禁地“热烈祝贺”当然并非不可理喻。诚如当地宣传部负责人坦承的:“站在新邵县的角度,得到上级的大力扶持,作为一个贫困县,很高兴很感激,这是可以理解的。”
“纳入贫困地区”之所以会让地方政府难掩兴奋之情,一个关键的背景是,在当前扶贫机制下,一个地区是否有机会戴上“贫困”帽子,与该地区是否足够贫困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一方面,并不贫困甚至相当富裕的地方,可以长期头顶着“贫困”的帽子;另一方面,的确贫困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缺乏“公关”能力),反倒常常没资格被纳入贫困地区。比如此前媒体曾广泛报道的“富县戴穷帽”现象,不少全国“百强县”长期跻身国家级贫困县行列,同时,也有争取国家级贫困县失败的县长流泪感叹:“没争取到贫困县的原因是我们县真的太穷了。”
一个地方能否戴上“贫困”帽子,并不完全依赖于客观事实认定,更须仰仗“公关”能力,既有落选者的流泪感叹,当然也就少不了当选者的“热烈祝贺”。
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被“热烈祝贺”背后的价值颠倒错乱,并不只是存在于地方政府身上,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于不够科学合理的扶贫机制——缺乏精确的贫困认定机制、及时的贫困退出机制以及透明的扶贫监督体系,扶贫资金并没有充分用于扶贫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