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1月26日电(记者陈晨)“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古老中国的浓浓年味,总是离不开一个“吃”字,三十晚上的一顿团圆饭,是国人内心最深的温暖,无数人为此不辞辛苦,千里归家。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选择用旅游、观影、读书、健身等快乐方式度过新年。从“吃”到“乐”,一字之差,体现出中国“年味”的变迁,也折射出走向小康的国人更加闲适、从容的心态。
告别吃吃喝喝“乐”字当头过年
在经历了年复一年吃吃喝喝的春节后,西安白领张甲决心做出一番改变。这个春节,他选择和新婚不久的妻子远赴海南旅游,小两口将在南国的椰岛海风中辞旧迎新。
“每年过年,差不多都是和亲朋好友间的各种聚餐,一个春节下来人要胖一圈,一年的健身效果都白费了。”除夕前夜,准备出发的张甲兴奋地说。他准备在三亚好好享受一番沙滩海水的乐趣。“现在生活好了,整天窝在家里吃吃喝喝,实在没什么意思。”
曾几何时,古老农业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和食物有着不解之缘。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78岁的陕西省泾阳县老人谢宝元回忆说,小时候,孩子们最期盼过年,除了能放鞭炮、收压岁钱,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能饱饱地吃一顿白面。”
如今,中国人已经不再简单地把过年和“吃”等同在一起,尽管各大酒店的年夜饭预订依旧火爆,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旅游、购物、读书、健身、看电影等方式,“乐”字当头,喜迎新春。
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的职员黄可说,春节期间准备和家人一起去看新上映的喜剧《饭局也疯狂》。“春节吃的那些东西,每年都差不多,平时也都能吃到,合家团圆不一定非要窝在家里,一家人看个电影,乐呵乐呵,也不错。”
春节期间,也有不少人选择“钻”进书店,利用假期读书“充电”。正月初一中午,在西安图书大厦,记者看到,虽然读者比平日稀少,但仍有不少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在此读书。市民李婷带着3岁的儿子正在选购一本画册,“平时没有时间,利用假期给孩子买几本书,比压岁钱对他更有用。”李婷说。
旅游、上网、观影 国人新春忙不迭
大年初一一大早,陕西省三原县大村王村85岁的老人鹿奉信正在和老伴一起收拾行装,儿孙们准备接他们到西安去逛庙会。在电话里,老人掩饰不住高兴之情,“孩子们说要带我去看城墙上的灯会,再去泡泡温泉,这可比光吃点好的、穿点好的有意思多了。”鹿奉信告诉记者,明年春节,儿孙们还准备给他报一个“夕阳红旅行团”,让老两口一起到广州过年。
亲人团聚在家不远游,是中国人流传千年的守岁方式,如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旅行社的春节旅游团队都安排得满满的,国内游以“一南一北”最为火爆,哈尔滨、广州、海南等地游客众多。
此外,各地出境游报名人数也显著增长。业内人士指出,人们关于过节方式观念的变迁,是出境游火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经从事了14年出境游的西安海外旅游有限公司出境部经理杨波对此深有感触。他介绍说,前些年春节出境游的人并不多,且多以港澳、东南亚等国际短线为主,这几年,选择中东、欧美、海岛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早在1月中旬,今年“春节黄金周”的出境游团队已经报满,春节期间,公司将发送50多个出境游团队,游客总计达500多人。“今年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家庭团队明显增多,许多家庭举家出游,选择普吉岛、巴厘岛等海岛目的地。”
在网络上,年轻人也掀起了一波波“乐活”高潮。除夕当晚,央视春晚成为网络微博、贴吧、论坛上的话题焦点,边看春晚边织“围脖”,和天南海北的网友一起交流看春晚的感受,成为今年除夕的一大时尚。春晚还没结束,许多手机段子、网络流行语就已经应运而生。
一些门户网站推出了“今年春节怎么过”的专题,温馨亲子游、滑雪度新春、登高祈福游、温泉休闲游等过节方式,也受到诸多网民的追捧。
专家:“乐”文化体现国人生活品质提升 要“乐”也要健康
面对越来越丰富的过年方式,专家表示,告别单纯的“吃”文化,体现出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折射出国人闲适、从容的社会心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表示,过去中国人过年节以吃为主,主要还是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和对平时“缺吃少穿”的“补偿”。现在过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体现出经济发展基础上,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愈发重视。
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教授谈方认为,从“吃”到“乐”,一字之差,体现出人们从对“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的简单追求,逐步转变为对精神层面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他认为,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过年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和丰富。
谈方同时认为,“乐”要乐得健康,“有些人过年就是打牌、赌博,一些旅游景点喧闹过后一片狼藉,虽然也是‘乐’,但这种‘乐’的方式并不可取。”谈方表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注意到人们过年方式这种积极的变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在“乐”的同时,加强对全社会美好生活的认同。
专家表示,从“吃”到“乐”,也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不可因为过度游乐伤身,应兼顾好身体、工作和快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