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 1
发短信织围脖宅家
“年初一,要吃斋,走家串门不扫地……”昨日是龙年正月初一,记者特地走访了一些家庭,发现不少年轻一代已经不兴走家串门地拜年,而是宅在家里涮短信、织“围脖”;父母一辈的老广州则感叹,年味已进入了“全媒体”时代。
时尚 2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流汗过年”渐成羊城新时尚。放风筝,踢毽子,逛花市……尽管冷空气入粤,但仍阻挡不住羊城市民运动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过年期间运动锻炼筋骨、放松心情,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春节。
昨日在天河体育中心内的大世界保龄球馆,人潮涌涌。记者上前咨询预订场位,前台告知须拿号排位,要等上半个小时才能排到位。据安保人员介绍,昨日有数万人前来锻炼和休闲。(记者 杨大正 摄影报道)
旧时串门
油角蛋散吃个饱
“现在过年什么都是买的,油角、蛋散什么的,廿年前都是自己做的。”退休教师黄杏珠一家住在西关,她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利是就是一张红纸,主要是有很多东西吃。”
黄杏珠回忆,每年春节前一个礼拜就要开始在厨房里帮忙,擀面皮、擂芝麻、包油角、折蛋散,“看着自己的成果落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最兴奋”,“常常忍不住嘴,一起锅就吃”,她说,到了年廿八开始,左邻右里之间就会互相“试下手艺”,到了大年初一,大家就会提着自己亲手做的食品,再带些水果就串门拜年。
“小孩子最兴奋的了!”如今已为人父的李斌回忆,一般年初一就是“去给父亲那边的亲戚拜年”,从伯爷到叔父、到姑姑,走一家,是一家,吃一家,油角、蛋散、笑口枣、煮熟的花生,基本可以吃个饱。
“如果刚好到吃饭时间,也不特别炒菜,就是煎糕,一来不吃荤的,二来寓意步步高升。”李斌说,即使是萝卜糕、马蹄糕、年糕,都是各家自己做的,不用买,“就是看谁的手艺好”!
黄杏珠感叹说,现在社会节奏快了,后生的都基本不做了,什么都是到超市买,“再过几年可能就没有人懂得做这些广式年货了”。
移动时代
BP机拜年也风靡一时
对于年味的变迁,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刘嘉有个很深的印象。
“那时我刚读大二,在北方读书,与广州的男朋友是异地恋。”刘嘉说,那时电话早就普及,但BP机(寻呼机)却不怎么多见。“寒假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和男朋友一起逛街,他老是说要去厕所,搞到我‘勃然大怒’。”她挽着现在已经贵为“老公”的初恋男友幸福地说,没想到,平日木讷的他原来跑去“捣鼓”一台BP机,不仅在海印电器城买了一个浅绿色的BP机给她,还跑到公共电话留言“一辈子都CALL(注:广州人称BP机为CALL机)你‘老婆仔’,节日快乐!”这份新年礼物,刘嘉一直留到今天。
90年代中后期的广州,大街小巷拜年都有了此起彼伏的BB声,很多老广至今还记得代码“976869”就是“节日快乐”,后来中文寻呼机随着一则感人的广告而红遍了大江南北。
“红不了多久,就出现了手提电话了。”“老东山”张姨说,自己一开始还不大会发短信,反而是读中学的儿子教着她,“第一条短信发出去后,以后每年春节都是群发短信了”,年纪也慢慢大起来了,串门式的拜年也慢慢只局限在到长辈家坐坐。
张姨说,老人家过世后,即使是兄弟姐妹也只是年初一中午到外面喝茶见面,其他朋友之间更是“串少见少”,“都是靠手机短信”。
“以前是‘年纪大、机器坏’”,今年63岁的番禺区朱先生笑着说,现在拜年是“年纪大,靠机器”了。“见到一些好‘段子’都存起来,然后转发给亲朋好友,大家图个开心,像今年汪书记说的‘龙马精神、龙颜大悦、龙年大吉’,转发率就很高啊,我也用了!”
全媒体控
亲,织条围脖吧!
2010年底,“微博”颠覆了手机短信一媒独霸近10年的局面。衍生发展了两年,这股由名人、达人掀起的时尚迅速蔓延至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普通老百姓之间。如广东省公安厅“@平安南粤”昨日在发布广州焰火晚会的交通出行提醒信息之外,也发微博祝福博友们“龙年安康、万事如意”;微博女王“@姚晨”也是大年初一下午就给全体亲们拜年。
“今年我看最时髦的就是‘织围脖’。”“@南方日报”的粉丝“阿虎哥儿”也在儿子的“教导”下,成为了一个“围脖控”,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在“围脖”上和博友们织起了“春晚围脖”。这位广州长大的老教授告诉记者:“年卅的微博,像是都凑到一间温暖大屋里,集体看一台节目,吃着,喝着,大快朵颐地点评春晚;年初一的微博,像是都跑到大街上去串门,叫着、笑着,去你家看看,到我家瞧瞧,其乐融融。”
有的单位领导不仅玩微博,还玩起了“飞信”、“微信”,甚至是新兴的“米聊”。“我们大老板一大早就发飞信给全集团员工了!”某国企退休员工张先生说,“老企业也搞起了新意思,现在的社会真的是全媒体了!”
“不管怎样,我更愿意带着孩子走家串门,像30年前那样,大伙儿见个面会更有人情味。”看到儿子、儿媳,还有本该来上门拜年的晚辈都宅在家里刷屏、刷微博,这位小学老校长还是希望年味能更为传统。“起码,不要忘记广州人的绝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