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耳熟能详的居家养老,眼下正向农村延伸,嘉兴秀洲区乡间的居家养老实践,让大批老人感到舒心贴心,一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潘家浜村的养老实践
中午11点,新塍镇潘家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妇女主任杨丽丽早已守候在配餐室里。从厨房里接过6个热气腾腾的饭盒后,她立马骑上电动车,驶上乡间小道。第一站是82岁的杨阿妹家。只见杨阿妹睡在床上,旁边摆着昨天的饭盒。原来,杨阿妹身体不好,生活无法自理,而儿子媳妇都在外面打工,早出晚归,“以前中午只能吃冷饭冷菜,现在能吃上热的了。”杨阿妹说,“一荤一素,只花2元。”
因为空巢、孤寡、残疾等原因,独自料理生活有困难,需要配餐服务的老人,这个村有20名。其中90岁以上老人免费,80岁以上收取2元,70岁以上收取4元,70岁以下收取成本价6元。这项服务从今年3月开始,共有4位村干部每天为老人们义务送餐。
据统计,潘家浜村1987人中有372名老人,其中有25人需要护理。由于该村位置相对偏僻,村民居住分散,照料老人生活是个大问题。去年,村里建起集配餐室、棋牌室、理发室、日托室、谈心室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到目前,配餐和理发这两项服务开展得最好。
村里特意聘请了两名理发师,每逢周一周五为老人理发。收费标准一样分阶梯,9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70岁以上的老人收取1元的低偿价,60岁以上的老人收取2.5元的优惠价,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则上门服务。
村支书夏培坤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为建成这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村里多方筹措30万元资金。而理发、配餐这些服务,按照目前村里老人的数量,每年村里都需要花费几万元。
潘家浜村的做法,解决了村里老人的生活问题,得到了村民的称赞。
养老期望并不高
在农村开展居家养老,老人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对现在的服务是否满意,又有哪些诉求?
在象贤村,75岁的孤寡老人戴大方享受村里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由一名“4050”人员上门服务,为他买菜、换洗被子。他说:“目前我自己身子骨硬朗,基本上都能自己做,没什么特别的需要。但如果我生病了,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相比之下,那些患有疾病、残疾的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的要求更多一点。洪合镇新王桥村73岁的张阿三是智障人士,一直由他的侄儿、57岁的张水林照顾。张水林表示:“洗衣、做饭、买菜、打扫卫生、换洗被子、买衣服鞋子、带着上医院看病,这些都需要有人帮忙做。”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和子女外出务工等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突显。潘家浜村有位老人,因为亲戚无力照顾,被送到了镇上的敬老院,结果不慎走失。
而按照秀洲区洪合镇民政办主任邓引花的说法,有儿女、能自理的老人其实都不愿意被别人照顾,一方面是农村老人已经习惯了天天劳动,一方面是觉得有儿女还要人照顾会被人说闲话。所以,在农村,真正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往往是那些残疾、疾病、孤寡、空巢,又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去镇里敬老院的老人。
邓引花认为,农村老人的需求相对简单,只求解决吃喝拉撒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过,由于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相对欠缺,加上老人们没有固定收入,因此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想一步到位仍有难处。
期待更多投入和保障
秀洲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6.4万,其中农村老人超过5万。从2007年开始,秀洲区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根据各村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居家养老体系。配餐、理发只是农村居家养老的尝试,在民政部门规划中,农村居家养老有更丰富的内涵。
秀洲区民政局老龄办副主任金国强告诉记者,目前,区里每年通过财政拨款、慈善募集等方式,向农村老人投入30万元资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其中,“三无”老人、70周岁以上空巢独居的低保老人、特困残疾老人、优抚对象、市级以上劳模以及百岁老人的养老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其余养老服务对象则采取政府补贴的低偿服务和自费购买的有偿服务方式。
但目前,农村居家养老还有诸多难题需要破解。
潘家浜村推出的配餐服务广受好评,然而记者了解到,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原本有26位老人报名参与配餐,从3月份到现在,只剩下20名老人。“对于农村来说,这点钱有的家庭也觉得有负担,还有人可能认为有儿子还要人送饭没面子,所以退出了。”夏培坤解释。不过,更让夏培坤觉得迫切的是,已经冬天了,要想办法搞一辆车送餐,否则饭菜都冷了。
而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缺人。目前在村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基本上是“4050”后和村干部。“他们都是兼职甚至是志愿者,专业性和素质都有所欠缺,专业人才也不愿来村里。”金国强说,“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城市相比,农村居家养老缺乏专业人才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这一点,洪合镇新王桥村村长朱云翔体会深刻,“村里刚花100万建起了镇上第一家居家养老服务站,但不知道从哪里去找提供服务的人,而且,如何运营下去也是个大问题。这些服务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对此,金国强表示,目前,农村居家养老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下一步,要出台居家养老长效管理有关考核办法,对符合要求的给予一定的管理费用补贴。同时,要加大财政支持,并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