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宁在我市率先创新农村指导员工作平台,建起了一个个“驻村指导员工作室”,镇(街道)两级的163名农村指导员纷纷挂出牌子、亮明身份、履行承诺。以往一些并不知道有农村指导员的村民,现在一看牌子也明白有问题可以去问农村指导员了。
农村指导员工作在我市已推行多年,可谓成绩斐然。在平湖等地,有关“指导员互联网”、“指导员交流活动日”的创新举措不断,农村指导员发挥各自专长、援助乡邻的事迹也广为流传。可以说,千千万万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村指导员,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自不同单位的党员干部以农村指导员的身份进村入户下基层,可以知民意、惠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指导员的确能把资源和工作重点重新移向农村,为破解“三农”难题找到新的突破口。然而,这一民生工程要实实在在得民心、树口碑,还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
现实情况是,农村指导员想凭借自身特长和优势为农民解困办事,但应者寥寥。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少村民根本不知道农村指导员的存在,有难题也找不到倾诉对象;二是即使知道了,不少人也会苦于没有合适的场合或者担心“说了也白说”,不愿意把问题讲出来。所以,要吸引农民群众主动找农村指导员“说出心事”、“解决问题”,还真得多动动脑筋。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牌子,在海宁的乡镇和街道,随着一块块“驻村指导员工作室”的牌子挂起来,当地163名农村指导员纷纷亮明了身份。走进崭新的“驻村指导员工作室”,墙上挂的是农村指导员的六大工作职责和待人热心、做事用心、服务耐心、为民尽心的“四心”工作承诺,让村民一到村里就能知道哪位是农村指导员,进了工作室就能放心地把烦恼事说出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酒也要多吆喝。当过去不知道农村指导员的村民们一看牌子就知道有问题到“驻村指导员工作室”,农村指导员就成了农村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仅今年上半年,海宁农村指导员就帮助各村落实经济发展项目88个,落实各类扶持资金近千万元,调解纠纷300多起。挂出牌子、亮明身份,创造条件让村民“掏心窝子”,力所能及为百姓履行承诺,这样的农村指导员才能得民心、树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