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临近,烟酒又成为热销产品,一些销售烟酒的网店也受到追捧,但其中不乏鱼龙混杂的现象:“百度百科”里推广的一家叫做“智买烟”的网站,竟然公开宣称销售“高仿假烟”。店主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卖的就是假烟,其仿真度高达90%。
一般卖假货的都会掩饰,拍胸脯说自己的东西是真的,而这个卖假烟的网站,竟然公开宣称自己的东西是假的,而且有百度这样的网站通过“百度百科”为其牵线搭桥。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样你情我愿、公开售假现象在社会中并不是个案,比如公开售卖的假名牌,招摇过市的山寨货,买者、卖者都知道是假的,但就是有很大的市场,大家心照不宣。
比较典型的是前几天热炒的阳澄湖大闸蟹,虽然标的都是“阳澄湖大闸蟹”,但卖蟹的人会很明确地说,根本不是阳澄湖的,如果是买了自己吃,他会推荐你买某种实惠的,比如太湖蟹或者自己湖里养的蟹;如果你说买了送礼,他就会贴上“阳澄湖大闸蟹”的标签,给你开高于成交价格的发票,让你觉得很有面子,双方会心一笑,同样心照不宣——正像“高仿假烟”的宣传语一样:“送礼省钱又不掉面子。”
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假东西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市场是很敏感的,对需求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只要社会有需求,公众有欲望,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有供应,而不会忌惮伦理。“高仿假烟”就是这样,因为社会上有送礼的民俗,有虚荣的面子文化,于是必然有“量身定做”的产品供给。高价香烟基本上是抽的人不买、买的人不抽,这种扭曲的现象催生了“高仿假烟”的空间。在这种虚荣文化中,名烟本身的消费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符号。仿真,其实仿的就是这种符号。
当然,这种事情原来是见不得人的,只可意会不便道破,但因为渐渐普遍化了,很多人都在这样做,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习以为常,不觉得这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于是就有了“潜规则”的公开化。
这种现象可能跟这个社会整体的欺骗文化有关,它是欺骗文化的一部分。做馒头的不吃自己做的馒头,种蔬菜的不吃自己种的蔬菜,大家互相欺骗,互相伤害。当欺骗文化弥漫于整个社会,就很难说清是谁在伤害谁、谁在报复谁,于是社会道德底线就退守到如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