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7时,两名新主播郎永淳和欧阳夏丹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亮相,节目的包装也有新变化。随着他们的加入,《新闻联播》主持阵容增加到10人。节目播出后,网友们纷纷表示,形式改版值得肯定,但更期待内容的突破。
《新闻联播》中每次出现新面孔都能在公众中激起一阵舆论涟漪。激赏、惊喜、好奇、责难、嘲讽、戏谑等等情绪,勾勒出社会大众对《新闻联播》那种“既怨恨又渴慕”的舆情肖像。这种爱恨交织的“新闻联播情结”绞缠着无数国人,悠长的时间和足够的独特性似乎赋予了《新闻联播》以某种魔力,令人欲拒还迎、欲罢不能。
我们已经习惯了它的不变,却永远期许着它的改变;我们终于等来了它的改变,却永远不会心满意足;我们知道它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可问题是,当它成了我们心目中的模样,我们还会再去看它一眼吗?看或者不看,《新闻联播》就在那里,它有它的逻辑和语法、节奏和步调,它影响和塑造着我们,而不是相反。
近几年来,《新闻联播》致力于主播方阵的扩容,一些新面孔次第加入这个特殊的团队。虽谓之“新面孔”,却早已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老面孔”,当他们在其他主播岗位上锤炼到老成持重之后,《新闻联播》不失时机地拥抱了他们。在进入这个团队之后,他们无一例外毫无障碍地迅速逢迎了某种一以贯之的节目传统,变得更加地端肃和稳健了。他们的加入所带来的“新鲜感”,总难免行之不远。这是一种速朽的“新鲜感”,不过两三天,他们的面孔便模糊了。
停留于表面的改版,只能令《新闻联播》患上“新主播”依赖症。为了呼应公众对其改革的热忱,以及不断刺激公众对节目的“新鲜感”,《新闻联播》只能倚重于主播的频繁更新。但显然,这样的改版模式根本不具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违背了节目的稳定宗旨。
《新闻联播》需要的不是新主播,而是新理念。节目制作者总要推开窗户看看这个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电视所面对的公众,早已不是那种一击即中、全盘接受的“靶子”,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知识有见解、有智慧有判断的现代公民群体。若节目本身依然在时代的氛围中刻舟求剑,继续向观众进行某种单向度从而显得粗暴的信息轰炸,那“新闻联播”这个词汇也将继续在坊间舆论中成为调笑的谈资。
众所周知,《新闻联播》是一档新闻节目,但又不仅仅如此,它承担着更为宏大的责任与使命。这赋予了它某种优势,但优势本身又深藏劣势。我们不认为节目制作者缺乏智慧,亏缺的可能仅仅是一份改革和担当的勇气,在体制提供的可能性中闯出一条改革之路。
中国当然有其独特性,但我们的国家已经与以前有所不同。《新闻联播》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一档节目,它见证了变迁和发展,它也应该随着时代的氛围起舞,如果仅仅满足于更新主播,却不对那种陈陈相因的节目理念作出改变,我们只能说,它已经远远被时代进发的脚步抛在后面,它的抱残守缺,令亿万观众恍若隔世。而它所担负的宏大使命,早已偏离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