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以2010年1月为基期,通过将2011年6月的数据与15个城市2010年1月的数据做对比发现,扣除物价因素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仅增长1%,与2010年6月相比,实际工资下降了5%。这表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幅没有跑过物价,实际收入在下降。
虽然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也属“一家之言”,但“收入跑不过CPI”的结论确实与许多民众的切身感受相吻合。他们所选取的15个城市包括9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和3个西部城市,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时间节点看,去年1月到今年6月,恰恰是CPI增幅强劲之时,通胀所致物价飞涨,民生倍感困扰。尤为吊诡的是,这个时期也是公共财政增幅强劲之时,尤显“国富民穷”的尴尬。有媒体认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维持在CPI增幅达5%的平均水平,遏制通胀这只“猛虎”还需更多努力。
因此,宏观经济决定微观生活的局面可能要维持一段时间。糟糕的是,财政金融政策或放或收,决策层面都相当谨慎。以加息为例,许多人认为年内加息还有空间,但是加息也未必是抑制通胀的灵药,从现在的情况看,一年期存款利率即使达到4%的水平,和CPI增幅相比依然有落差,存款负利率问题依然存在。
近来,楼市宏调举措渐显成效,一线城市开始出现量价紧缩情势。最新的消息是,北京城区商品房下降2000元,连黑石这样的私募大佬也从上海房市撤退。楼市渐露的不景气,不仅具有挤压房市泡沫的正面作用,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视。毕竟,很多地方都靠楼市支撑财政收入和提振经济增长,楼市一旦从高价到低价迅速回落,将会对宏观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在楼市、股市“不举”之时,各路资本纷纷投入民间信贷市场,导致其急速膨胀,一不留神就会陷进高利贷的泥潭。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能够改善民生、稳定民心的举措无非有三:一是提高民众收入水平。提高收入水平不能光看“毛增长”,更要看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实际增长。二是减税。对工薪阶层而言,提高个税起征点是最有效的减负手段,3500元起征点离公众诉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三是通过财政补贴反哺民生。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元,这么大的“蛋糕”,在民众嗷嗷待哺之时,不该吝啬也不能吝啬。更重要的是,丰裕的财政若能在医保、社保和教育投入上慷慨一些,解决人们看病、上学、养老的后顾之忧,即使收入增长跑不过CPI,公众也会心安、淡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