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南网报道了“厦门捐衣男”丁维福挨家挨户收衣服,赶在冬季来临之前给穷人送温暖的故事,并公布了其QQ号。结果该QQ群迅速爆满,许多市民与其联系,想捐赠衣服、玩具等物品。丁维福在厦门市区设置两个收衣点,收集3000多件衣物装成61个麻袋,分别运往四川和云南。来自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争当义工,厦门环宇卫生处理公司免费提供紫外线杀毒,邮政则低价为他们办理空运。
又见爱心井喷。就在此前,郭美美等一系列事件令善良与爱心遭遇严冬,以致慈善机构受捐数额锐减。可是,厦门捐衣事件让我确信,善心是一只“不死鸟”,慈善纵然偶尔蒙尘,但人们心灵深处对于真情和温情的向往依然汩汩流淌。
“善”之河流从不缺乏源头活水,缺的只是疏浚河道的人。许多人为怎样处理旧衣物而发愁,送给他人怕讨嫌,留在家里囤积成灾,直接扔进垃圾箱又太可惜。正因后续的洗涤、消毒、分发等环节太烦琐,慈善机构基本上不欢迎旧衣物,哪怕八九成新也不要。那么,别人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曾在剑桥大学做讲师的著名专栏作家刘瑜写过这样一个细节:某次,有慈善组织直接把两个折叠的大塑料口袋塞进她家,附信写道:“请把你不要的、干净整洁的衣服放到这些塑料口袋里,并在×月×日放到你家门口,我们届时会来领取,并捐给××机构转卖……”既然慈善已成举手之劳,她自然照办不误。下班回家一看,放在门外的衣服果然被拉走了。那么这些旧衣服又被运到哪里去了呢?不是直接分发给灾民或穷人,而是送进了遍布大街小巷的慈善商店。剑桥当地只有十多万人口,但各种慈善店铺星罗棋布,这些便宜的旧货铺是慈善组织筹款渠道之一。
无独有偶,法国人的做法更简单,在很多城市,几乎一两条街口就有一个收旧衣被的“小屋”,人们把洗干净的旧衣物装好,拉下滚轴把手,把衣物放进去就可以了。有专门的车定期来拉走,高温高压清洗后,有的就地低价出售,所得款项存入慈善机构作为善款;有的打包运到非洲。各个区都有很多义工帮忙整理这些旧衣物,而申请当义工的人竟多到需要排队。
一边是灾难和贫困面前可用的善款严重短缺,另一边却是可利用的资源被白白浪费,无数人的善心与热心白白冷却。而“他山之石”已经证明,两者之间的断层绝非无法逾越,缺的只是成熟、发达、透明的慈善组织。那么,何不放开缠绕在它们身上的裹脚布,放手任其成长,疏通慈善河道,让更多人感受到世间的温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