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全市中小学开学的日子。省内最大的新居民子女学校——桐乡市石门路学校正式开学了,1800名原先在6所条件较差的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就读的学生,来到崭新的学校上学。根据桐乡市政府规定,今年年底前,桐乡市所有不达标的新居民子女学校将关停。嘉善县今年也启动了新居民子女学校的优化重组,一批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关停,该县剩下的10所学校重组也已经列入计划。
条件差的学校关了,学生们来到新学校开始新的学期。近年来,这样的场景在嘉兴很多地方上演,这见证了嘉兴新居民子女与本地居民子女教育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教育公平在不断向前迈进。
8月,北京市的几十所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相继接到关停的通知,很多民工子女面临无处上学或者返乡的困境,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北京市相关部门称,被关闭的都是不合格的学校。然而,学生们被分流后,一些学生受制于入学名额、入学门槛、学校地理位置等因素,仍然没有理想的学校就读。关闭不合格学校当然于法有据,可是草率地一关了之,却给民工子女带来了莫大的痛苦。这样的决断很难说体恤民情。
新居民子女学校都是因有需求产生的,很多学校软硬件条件都较差,但是,它们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有学可上,为保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作出了贡献。政府相关部门不能简单地给其贴上不合格的标签后就不管不问了,或是一拆了之。这些不合格学校的存在,恰恰说明了公共教育资源仍然有大量覆盖不到的地方。试想一下,如果这里建有合格的公办学校,新居民子女学校自然也就消亡了。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国务院很早就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的原则。嘉兴投放大量的公共教育资源,用于改造条件差的学校正是秉承了这样的原则。决定水桶容量的是最短的一块木板,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教育公平程度,得看这里最差的学校。落实公平教育,让本地户籍与外地户籍孩子都能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不妨从改造最差的学校开始。这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有主动保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诚意,还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这才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