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大小城事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手工月饼 香飘月河 岁岁月饼有不同

2011年8月31日 10:26 [ ] [打印]


  临近中秋,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制月饼。在古色古香的小楼里手工制作月饼,仿佛回到了从前,仿佛感受到了中秋的温情和记忆中的味道。
  鲜肉馅的月饼同样好吃好销。
  皮馅的比例要保证在3比7。
  手工拌出来的馅,果仁颗颗分明。
  只有用手拌出来的馅,才能保证果仁的完整性。
  左:做了30年月饼的徐学林,对手工制作月饼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中:手工制作月饼的每一个步骤都呈现在顾客眼前。
  右:来买月饼的人络绎不绝。

    年年中秋明月夜,岁岁月饼有不同。

    转眼间,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我国,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最早出现于唐代。一千多年来,月饼在制作、口味、品种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主要有京式、苏式、广式三大流派,其中苏式月饼在全国流传最广,也是嘉兴人最喜爱的月饼。

    坐落在市区月河历史街区中基路146号的“古居斋”,就是一家以手工制作苏式月饼而名闻嘉兴的糕点坊。中秋将至,这家手工作坊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2点,18个人加班加点,手工制作的月饼销售一空……在许多嘉兴人的心中,这些用油纸包卷的月饼,才能吃出中秋的温情和记忆中的味道。

    “古居斋”的老板叫徐学林,来自湖州,他手工制作苏式月饼的方法是祖传的。徐学林从10岁起,就开始跟着爷爷学做月饼;4年前,他来到嘉兴,月河街的古色古香,让他觉得更能体现手工苏式月饼的味道,就决定在嘉兴发展祖传手艺。他的店原先是叫“古今斋”,意思是古今融合,可后来又有了新的想法,改名为“古居斋”。老徐说,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手工月饼的特色。

    老徐做了30年的月饼,对手工制作月饼,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来自湖州的“诸老大”、上海的几家食品公司,还有嘉兴新塍的糕点店,都到他这里取过经。老徐觉得,做月饼,关键是细心,苏式月饼有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的特色,因此,选料、擀面、拌馅、包馅、烘烤、包装,这制作月饼的6个步骤,每一步都很重要。

    为了保证手工苏式月饼的“原汁原味”,徐学林的要求近乎严苛。选料时,西瓜子、葵花子的仁要饱满,核桃仁的颜色要白,不能走油,芝麻要选本地的油麻,炒好了才香;用高筋面粉和低筋面粉混合制作的面皮,揉透后必须擀3遍再卷成长条,这样掐出来的面团才有一层层的薄皮;拌馅一定要用手拌,还要加入喷香的花生油和一定量的水,才能保证馅料的完整和口感的滋润;包馅时皮馅的比例要保证在3比7,转捏的手势要一致;烘烤时间一定要掌握好,而豆沙、百果等不同口味的月饼烘烤的时间还不一样,时间不够面皮会僵,烘烤时间过了吃起来干巴巴;最后,油纸包装封口的糨糊要用自制的面粉糨糊,以保证月饼的卫生和安全。

    今年中秋,徐学林又研发了两种无糖口味的月饼,使月饼的品种增加到了11种,其中有百果、椒盐、玫瑰、椰丝、霉菜、豆沙、金腿等。对于坚持手工制作的徐学林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嘉兴市民一提起月饼,就能想到“古居斋”。

    老徐清晰地记得,4年前他刚到嘉兴时,椒盐月饼销量“一枝独秀”;如今,百果月饼、黑芝麻月饼已“并驾齐驱”。看来只要保证质量、原汁原味,手工月饼的市场会越来越广阔。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摄影 记者 陈慧 沈志成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特别能吃苦 大运会志愿者里有群"嘉兴宁"
·经开3万多户出租房将实行“旅店式”管理
·一妇女“搭伴买火车票” 恍惚被骗2000元
·“小跟班”拜师学艺 “老社区”现场解难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