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李卫宁在调研绿道网和绿化建设时强调惠民优先生态为本统筹推进

2011年8月13日 06:34 [ ] [打印]

  昨天上午,市委书记李卫宁在市委常委、秘书长孙贤龙,副市长陈越强,市政协副主席王淳的陪同下,率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绿道网和绿化建设展开调研。李卫宁一行先后冒雨实地查看了杭州塘、新塍塘的绿道试验段和长水塘、凌公塘的生态绿道,并听取有关责任单位关于绿道网和绿化建设的情况汇报。他强调,要坚持惠民、生态、系统三个核心理念,扎实推进市域绿道网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等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新场所,为新型旅游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调研中,李卫宁对绿道试验段的建设质量、功能品位,已建成绿道的功能配套、作用发挥等都非常重视。在长水塘生态绿道,李卫宁一边仔细查看道路的绿化品位、配套设施,一边询问责任单位负责人:“现在每天进来的人多不多?”这名负责人说:“道路没修的时候,基本没人过来。现在人明显多了起来,有来钓鱼的,也有来健身的。”李卫宁说:“这样就好,绿道建设得好不好,有没有发挥好作用,就是要让老百姓‘用脚来投票’,走的人越多,说明绿道的建设成效越明显。”

  在实地查看后,李卫宁主持召开了工作座谈会,听取市建委等单位关于绿道网和绿化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根据市区生态绿道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3)确定的目标,今年将完成市区255公里城市生态绿道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建设、正在施工、施工招标的公里数占任务总量的86.3%。李卫宁肯定了前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说,全市绿道建设从规划设计、试验段建设到面上推开已初见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李卫宁指出,绿道网建设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进“三清两绿”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嘉兴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功能和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牢牢把握“两个基本功能”和“三个核心理念”,扎实推进市域绿道网建设。“两个基本功能”,就是要从老百姓提高生活品位的需求出发,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等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新场所,这是最直接也是第一位的功能;要突出绿道网建设的生态、生活及生产功能,把绿道游打造成为嘉兴的亮点与名片,为发展新型旅游业打好基础。“三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坚持惠民的理念,把最接近老百姓生活、让老百姓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项目放在优先实施的位置,把老百姓的愿望和呼声作为绿道网建设的重要依据,把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检验绿道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要坚持生态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河网、路网等有利条件和生态基础,使自然的、田园的风光特色得到充分的展示,尽量避免人工雕琢;要坚持系统的理念,在绿道网建设中统筹考虑与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系统的对接,实现整体的有机统一。

  李卫宁强调,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一年成线、两年成网、三年成景”的总体目标要求,加快计划的实施进度。要按照高品位的要求,加快功能的配套完善。要加强安全保障,在规划、设计、建设中充分考虑安全设施、安全提示等内容,确保绿道建设及运行中的安全。各责任主体、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保证规划的一致性和标识的系统性。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余延青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坚持一个月 赚了近万元 用人单位说:绿荫零工的表现一年比一年好
·高铁运行时速将全面下调车票预售期11天改为5天 出行请提前购票
·嘉兴市7000余座公路桥梁将全面“体检”
·为年轻干部搭建一个实践平台 嘉兴“四位一体”锻炼干部能力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