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发布5月份经济运行数据,备受关注的CPI同比上涨5.5%,涨幅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
CPI创新高,这与大家的感觉基本上相吻合。但我仍觉得这样的数据不解渴,我还想知道,是什么推动了这个“新高”出现?
只有弄清了物价上涨的动力和根源,才能准确地找到缓解通胀压力的着力点。所以,求解CPI创新高的重要推手在哪里,这并不是吹毛求疵,比如我很想知道,那些资源性产品的涨价,对CPI创新高的助推作用有多大?
说到资源性产品,无非就是水、电、气、成品油、煤炭等,关于资源性产品涨价对整个物价链条的传导作用,专家们已经说得很多,大家都很清楚。对5月份CPI影响最大的资源性产品涨价,当数4月7日的成品油价格上调,那次涨价的幅度大概是5%,当时就有很多业内人士分析称,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成品油涨价,必将带动下游产品全线涨价,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推高物价。现在看起来,CPI连续两个月高位运行(4月份涨幅为5.3%),恐怕与这次的成品油涨价密切相关。但其推动作用到底有多大,我们看不到权威数据,以至于影响多大成了众说纷纭的事。
事实上,要测算出资源性产品涨价对CPI的具体影响,在技术上并不是难题。对于6月1日起15个省市非居民用电价格上调,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杰就指出,虽然居民用电价格未涨,但此次电价上调仍会间接拉高CPI0.0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资源性产品涨价对CPI的影响是可以计算的,遗憾的是相关部门从没给出具体数据,而只笼统地说“影响很小”,令人生疑。
最近一段时间,东西越来越贵,吃的穿的用的,好像什么都在涨价,但在所有产品涨价的背后,其实都能找到资源性产品涨价的巨大传导效应——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源性产品涨价,抬高了企业成本,最终成本被分摊到商品里头,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更不能忽视的是资源性产品的经营具有垄断性,原本应该体现公益性的资源性产品,却在泛市场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个例证是,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将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权限下放给三大石油巨头。资源性产品越来越市场化,推高物价的作用必然越来越明显,必然是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百姓生活压力进一步加大。所以,要调控物价,“约谈”那些竞争性企业不是办法,关键是要遏制传导效应巨大的资源性产品的涨价冲动。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拿出资源性产品涨价对CPI推动作用的具体数据,如此才能找准落点、精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