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小伙子彭承军在江苏常州务工,4月16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感到很憋屈。彭承军称他在经过一个路口时,见有一位骑车的老人摔倒,于是将老人扶起。然而,老人的家人通过警方找到他,说他是撞人逃逸。为此,老太还发毒誓,称自己绝对没有说谎。
2006年彭宇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对于被救助的老人,有很多人表示了极大的不信任,认为他们有可能在被扶起后,反诬助人者是伤人者。这也将一个原本不应有争议的话题摆上了桌面:见到老人摔倒,我们该不该去扶一把?
常州的事件有点例外。接受帮助的老人坚称是被彭承军撞了。这情景像极了当年的彭宇案,不同的是,这位已经63岁的老人,为了让公众相信其所说都是真实的,居然发毒誓来证明。从法律上来说,发毒誓毫无必要,此举显然是针对社会上的不信任情绪。然而,即便如此,老人的毒誓仍然没能赢得多数网友的支持,老人在道义上仍然没有获得多少加分。可见,受助者只要是对助人者没有表现出感恩之情,反而“反戈一击”,就会招致很多人的不信任。
彭宇案后,对助人为乐可能会被反咬一口的警惕,对接受了帮助却借机讹诈的愤慨,都在社会上弥漫、发酵,社会的信任危机由此一步步加深,这样的信任危机使得原本很普通的纠纷,被放大成了人情冷暖的标杆。
今年1月,深圳两名高中学生将跌倒的老人扶起,事后两人获得了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各1万元的奖励。两人的行为被解读成对日渐式微的传统美德的抢救。虽然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奖励学生如此巨额的金钱并不一定合适,但似乎已经没有多少人去纠缠这个问题了,巨奖给公众带来的更多是欢心鼓舞。
可见,即便是将自己的爱心掩藏起来的公众,其实并不缺乏尊老敬老、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恰恰相反,内心对这些美德的热切向往,让公众不容任何人对做出善举的人提出丝毫质疑。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常州事件的真相,却并不妨碍很多人对此作出判断。同样,摔伤老太的毒誓也不会从根本上扭转舆论的看法。
重塑整个社会的信任,仅靠单个事件的推动或者某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无济于事,仅凭道德的感化力量远远不够,法治的健全和公民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摔倒者、助人者、旁观者,重拾自己身上的法律责任,履行一个公民的应尽义务,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老人摔倒无人扶、助人反被讹诈事件一再出现。在常州事件中,就有旁观者准备作证,但在听到“你所说的话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这样的警告后,又放弃了作证。这不能不说是此事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