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宁、桐乡等地种植的榨菜迎来了丰收,农户也开始忙活起销售来。但是,市场上报出的收购价格,却冲淡了他们的丰收喜悦,价格从开始时的26元/担,一路走低,甚至低至20元/担。无独有偶,海盐种植的万亩包心菜同样丰收了,但价格低迷,销路也不畅,让种植户很是纠结。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产品的价格直接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农民种植并出售的农产品,同样逃不过这样的客观规律。于是,一种看似诡秘却十分常见的现象出现了:当某种农产品丰收了,或是农民蜂拥而上种植某种农产品,导致市场上的供应量增加,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引发农民减少种植面积,产量随之下降,价格上扬。其他种植户看到有利可图,大家又一哄而上种植……
菜价上蹿下跳,农产品旺销与滞销现象交替出现。很多人觉得这种现象司空见惯,是正常的市场反应,无法打破。现实中这样的事情也一再上演。今天某地有大片蔬菜烂在地里,过几天,某地橘子滞销,县委书记上街卖橘子去了。
与其他产品的价格波动相比,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往往难以全面掌握市场情况,处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状态,农民掌握的信息与市场供需信息之间并不对称,盲目大量种植很可能引发滞销。
农户与市场之间脱节越严重,种植盲目性就越强。破解菜价上蹿下跳的迷局,关键还是要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业合作社,把松散的农户家庭组织起来,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等等。
政府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力促农户与市场的“联姻”。不过,那种寄希望于政府深度介入到农户的种植和销售活动中来,如通过监测市场,及时发布精确的供求信息的想法是难以实现的。很多农产品已经形成全国性市场,产品供应已经不局限于本地,而且农产品种植往往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等数据统计完成,农民想种的都已经种上了。
通过接轨市场,让农民的种植更理智、更有针对性,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认清方向,通过政府、农产品收购企业、合作社等的共同努力,菜价大幅波动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