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期待中国高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战略机遇有不同的解读

2011年3月10日 16:24 [ ] [打印]

  “十二五”对铁路来说,还是不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呢?似乎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尽管“十一五”时期我国铁路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客货运输能力紧张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铁路“瓶颈”制约仍然存在,中国的铁路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我们应该期待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当中有关发展资金有无保障、高铁能否盈利、会不会导致债务危机等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确实应该弄清楚。

  对于一些质疑,铁道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出乐观态度,认为我国铁路建设资金是有保障的,列出的理由: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对铁路投资逐年增加;二是通过铁路运输企业自身挖潜提效,增收节支,加强管理,增加企业资金积累;三是积极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合资建路,推进既有铁路股份制改革,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资铁路建设;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不断创新融资方式与工具,多渠道、低成本融资。这位负责人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媒体表示:中国铁路整体债务处于安全、合理、可控水平,高铁项目在初期财务结构安排上是稳健的。

  实际运营情况似乎也在支撑着以上观点,铁道部披露:我国高铁自2007年4月开行以来,旅客发送量大幅度提高,2010年日均发送达到80.4万人。2011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日均开行动车组1400多列,运送旅客100多万人,约占全国铁路日均旅客发送量近1/5。三年多来,我国高铁已安全运行4亿多公里,运送旅客6亿多人次。随着我国高速铁路逐步成网,旅客运输市场的逐步培育,加之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高速铁路客运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我想,这应该是给大家信心的最好理由。

  恐怕还要说明一个事实,说高铁市场需求旺盛,经营预期较好,并不是所有高铁在投入当期就能实现盈利,也不是所有的高铁项目自身都是盈利的。高铁与普通铁路一样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盈利和投资回收有一定的周期,投资回收期较长。高铁盈利要看铁路市场的发育、运量等具体情况,每一条线的盈利时间也不等。部分西部高铁就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差异这也是必须的。只能通过合理的财务安排,来保持项目自身的财务可持续。

  说到高铁经营效益,我想不仅要看一条线、一个项目本身的盈利情况,还要看一条线、一个项目带来的综合效益,要全面、综合地看待这个问题。高铁可以有效缩短时空距离,加快人员、物资、资金、信息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移,促进沿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融合,提升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跳出狭义的经济效益分析看高铁,从更宏观与长远的广义视角来看高铁,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其本身。

  当然,高铁发展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地实际相适应。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要立足于安全,立足于协调,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该完善的要完善,使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十二五”规划相一致,这是加快发展的应有之义。

来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 周运华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最苛刻捐款”是一堂慈善示范课 相信透明慈善不再是一种奢望
·靠什么来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创新社会管理已是时不我待
·只有倍加珍惜自觉维护和谐稳定 才能带来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
·房价上涨之因犹如盲人摸象 什么才是楼市调控的"釜底抽薪"之策?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