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一个非常显眼的词语。昨日,各大门户网站的置顶新闻中基本上都有这样一条消息:今年中央财政支出2/3用于民生。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0509.92亿元;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9884.5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7310亿元。此外,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
其实,这不是该数据首次惊艳登场,从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可以看出,预算安排里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现在,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记者会上再次明确提及这一点,仍然被视为一个重大的信号:反哺民生,让民众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成为今后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走向。
谢部长对比“十一五”、“十二五”给出了一长串的数字,比如,全国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多少亿元,同比增长了多少,这些数据确实足够振奋人心。当然,涉及民生宏观数据,最终都要分化到每一个国民身上,转化为民众最深切体验。只有从宏观到微观,然后再凝聚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宏观,完成这一循环后的数据才最有说服力。
现在,虽然普通民众对这一系列数据尚无法精确理解,但大家都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民生投入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虽然我们还不能说解决民生问题完全“不差钱”,但“财力不足”显然已无法成为减损民生投入的借口。确实,保障民生首先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撑,但是,我们不可能坐等财政收入钵满盆溢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国民幸福指数。无论是对于国家、对于政府还是对于个人来讲,“不差钱”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愿景,而现实的民生困境,却真真切切地困扰着亿万民众。民生就是国民生计,就是民众生活,上学、就业、养老、看病、婚丧嫁娶,现实的困境具体而微,有些甚至是迫在眉睫,关怀民生不容丝毫拖延懈怠。
用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话说:“我更愿意用‘最基本的民生事项’来形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就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项。”
其实,民生一词内涵很丰富,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需求只是最基本的。在加大民生投入后,我们愿意相信这些民生问题将会得到极大改善,除此之外,民众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不应被忽视。让民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其实也是保障民生题中应有之义。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所言“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这句话应该包括这层含义。让民众生活得富足而体面、幸福而有尊严,是政府的施政目标,也是政府的责任所系,当民生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幅增加时,当反哺民生不再为钱发愁时,我们热切期待着幸福、尊严转化为最真切的民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