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6万多名考生参加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7校联盟水平测试;2月20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13校联考让考生疲惫不堪;2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领衔的“理工系”联考即将上演……有人把高校联盟联考看成是城市学生的一场盛宴,农村学子取得考试资格的极少,他们更像是一群看客。
在很多高校眼中,大城市学生综合素质高,而农村学子“高分低能”,入学后没后劲。所以高校联盟联考主要瞄准大城市的学生,这体现在他们对考试资格的设置中,也体现在自主招生考试的试题上。
但所谓“大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综合素质高”的观点,其实缺乏实证的科学依据。事实上,农村学子在科研、创业等多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以中科院院士增选为例:2001年最年轻院士37岁,名叫贺福初,湖南农民的儿子;2003年最年轻院士39岁,他们是卢柯、张亚平,卢柯是甘肃山里娃,张亚平来自云南小城昭通;2005年最年轻院士是麻生明,生于浙江东阳山村;2007年最年轻院士潘建伟,又是东阳农村人。还有,中国社科院的博士生导师,出生于大城市的人很少;北京市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中,北京籍人士很少;像丁磊、马云、李彦宏、陈天桥等网络新贵,再扩大到胡润百富榜,也没有发现大城市人对农村、小城市人占有多大优势,甚至农村人干得更出色。
可惜很多高校罔顾事实,形成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差、后劲不足的偏见。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本人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说:“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也许校长们认识上是到位的,但中国名校还是高看城市学生,瞧不起农村学生。
名校想把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选拔出来,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纯良,但方法未必正确,其有关综合素质的标准很可能有问题。城乡学子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不同,但大城市学生有其素质上的优势,而农村学生身上也有城市学生所缺乏的东西。无论是科研还是创业,都需要勤奋、坚毅、吃苦耐劳的品质,而正是在这些方面,农村学生可能更胜城市学生一筹。
农村学生现在缺的不是综合素质,也不是结果上的巨大成功,而是机会。所有名校必须放弃偏见,给农村学子更多发展机会。连温家宝总理都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不公平。要改变这种局面,无疑要给农村学生更多机会,但更根本的是高校必须修正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让农村学生的优秀品质获得更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