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评论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群众所盼人大所系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监督重点锁定民间“声音”

2011年2月11日 08:08 [ ] [打印]

  在上月中旬结束的省人代会上,嘉兴的省人大代表围绕水环境治理提交的建议引起了大会的关注。2010年,市人大常委会采取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多种方式,组织市人大代表就水污染防治多次进行监督,引起了较大反响。

  如何使人大监督工作更具针对性、有效性?锁定群众普遍关心的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环境等热点问题,去年,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监督力度,支持和促进政府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为浙江省医改试点市,去年我市启动了这项关系百姓福祉的惠民工程,各项工作积极有序地进行,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补偿机制不到位、现有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偏低等困难和问题。对此,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关于医改情况的汇报,相关专门委员会组织召开市人大代表和市级医院负责人座谈会,赴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等地视察,到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和桐乡市了解医改工作进展情况,并实地视察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对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关于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抓紧完善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意见,市政府及时加以落实,不仅出台了配套政策,提高了统筹标准,还建立了单统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补助办法,降低了职工住院起付标准,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医药费负担。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车辆的增多,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缓解交通拥堵日益成为群众急盼解决的难题。去年,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了一系列监督举措:听取市政府关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情况的汇报,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完善路网结构、改善拥堵路段通行条件等意见;对市人大代表提出的改善道路交通环境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召开督办会等方式加以促进;开展市六届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回头看”活动,着力解决了一批交通方面的“陈年”建议,一些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今年1月,由拳路下穿沪昆铁路通道工程建成通车,这其中也倾注了市人大代表的热情。

  作为江南水乡,水环境污染牵动着嘉兴百姓的神经。去年,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会同各县(市、区)人大开展了水污染“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对城镇生活污水收集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提出了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环境保护机制,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等意见。市政府认真研究,建立了县域边界环保联动监管机制,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任务的提前完成。

  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汇报,提出加强普通高中发展规划、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意见,促进我市高中教育的提高;深入各县(市、区)、相关部门调研,提出加快建立非公单位公积金制度、抓好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补缴和续筹,促进“两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组织视察省运会场馆建设,确保家门口的体育盛会能顺利举行……“民声”即民生,去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悉心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围绕群众所盼所愿,展开了一系列监督,推动政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杨秀娟    编辑: 谢冬妹

 相关稿件
·忽闻房地产商被惯成“哲学家” 谁是“房地产之乱”的始作俑者?
·央行再次加息与兔年民生大计:遏制通胀的任务依然艰巨
·忧戚与共 精神相通 “解救乞讨儿童”需民间与公权的互动
·评论:有感于“孩子一走,年也就过完了”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